四、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打通对外“大动脉”,建成通车乐西高速、成乐高速扩容,开通运行峨汉高速罗目站、沙溪站,有序推进成峨高速、乐荥高速、G245改道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完善农村“水电路气网”,实施农村供水改造工程,升级农村电网30公里,增强电力通讯保障力、覆盖面;加快推进村联路、村内通组路、产业道路建设,新改建村组道路30公里,建成幸福美丽乡村路72公里,争创全国“四好农村路”[13]示范县。
——提高城市建管水平。加快推进绥山镇、胜利街道片区城市有机更新,新改造老旧小区177个,打通城市“断头路”2条。整合盘活城区零星地块和土地资源,建设商业、文化、休闲等功能复合的市井街坊。统筹规划建设智慧城管平台,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综合执法效能。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重拳整治车辆乱停、摊点乱摆、广告乱贴等“乱象”,大力整治大货车、三轮车等交通违法违规行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加快南山综合开发。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总体部署,科学优化编制峨眉南山“1+4+N”规划方案,着力推进万佛顶至核桃坝索道、南山村至苦蒿坪美丽乡村路等项目建设,打通景区南北联通的“关键经络”。完成龙池湖、观山等一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农业休闲公园、星空营地、万坪集散中心、观山冰雪世界等一批产业项目,推动康养度假+山地运动、冰雪旅游、观光农业“1+3”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
五、筑牢绿色发展生态本底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峨眉山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严控“两高一低”项目[14],提升传统产业“含绿量”,创成国省绿色工厂2家,单位GDP能耗下降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低碳出行、绿色消费,节约型机关创建覆盖面达90%,让绿色成为峨眉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
——深化环境污染治理。扎实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着力让天更蓝,严控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推进水泥、陶瓷、铁合金超低排放改造,力争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着力让水更清,深入整治河湖乱堆、乱采、乱建问题,全面消除城乡黑臭水体,确保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着力让地更绿,加强固体废物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动“无废城市”[15]建设,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严格执行“三线一单”[16],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顺利通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复核。压紧压实河(湖)长制,落实“十年禁渔”。全面推行林长制,完成营造林1.5万亩。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地覆土复绿、闲置撂荒地复栽复种、工矿废弃地高效利用、交通关键点增绿添彩“四大行动”,完成矿山修复治理200亩,新增省级绿色矿山1个,力争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提升至80。
六、着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深层次重点改革。深化县级市改革、县域集成改革试点任务,探索推出一批改革创新成果。统筹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实施“6大提升工程”“5项改革措施”[17],完善镇级片区、村级片区规划,形成“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格局。持续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18],争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和监管体系,促进国有企业“瘦身健体”,推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保值增值。
——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塑强“办事不求人”服务品牌,巩固深化“一网通办”[19]“一窗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着力打造全省一流、乐山领先的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20],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制定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持续降低企业用电、用水、物流等成本。完善包联帮扶机制,落实好工矿企业“暖冬”帮扶、服务业促进等措施,多倾听企业家意见,多帮助企业家解困,让企业家舒心经营、安心发展、专心创业。
——推动全方位开放合作。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参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后花园”。用好“大峨眉”文旅发展联盟平台,推进与大九寨、大熊猫、大遗址等四川十大文旅精品联动,深化与九寨沟、南川区等友好城市交流,推动游客互换、市场共享、协同发展。依托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大平台,聚焦文旅康养、食品饮料、绿色材料等主导产业,紧盯“553”[21]“专精特新”和知名龙头企业,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力争招商签约180亿元,省外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80亿元以上。
七、夯实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
——精准土地要素配置。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不断完善“一张图”信息平台建设。严格执行“净地”出让,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22]供应,完成公示地价体系建设,优先保障投资大、产出多、效益好的项目落地。深入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处置、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扎实开展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等工作,加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3]试点项目建设,力争处置闲置低效利用土地6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00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