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培育商贸文旅“增长极”。抢抓交通大改观机遇,以“服务业发展年”为牵引,培育新载体、营造新场景,构建“3+3”现代服务业体系【18】。加快中国供销•星悦茂地下空间、攀商•桃源里等项目建设和太谷广场业态招商,提升中央铭城、金瓯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品质,打造区域性地标商圈。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布局6—10个特色亮点项目。实施消费市场提振行动,持续办好“暖冬季”“汽车展”等促消费活动,打造“天府骄”消费新场景【19】2个以上,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力争银江镇创成省级百强中心镇。
6.创造新兴产业“金饭碗”。争取银江水电站自备电源试点、东区抽水蓄能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全力推进攀钢光伏+钒电池“源网荷储碳”示范应用、攀钢钒电池电解液产业化制备及应用研发。加快加氢能源站、充(换)电站等场景建设,强化新能源公共交通和货运物流等应用,试点“零碳工厂”,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圈,打造清洁能源产业应用示范标杆。积极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装配式建筑等新兴产业,加快新型建筑墙体板材、装配式条板等项目建设,不断延伸装配式建筑全流程产业链。围绕“3+1”现代农业体系【20】,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建成阿署达农文旅融合产业示范园,打造近郊康养示范;培育“攀花”产业,拓展“攀花”市场。
7.拓展科技创新“产业链”。积极承接攀钢等大企业、成渝等区域创新溢出效应,转化科技成果4项以上。提升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集成功能,新增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2家,攻关突破钒钛磁铁矿中伴生资源高效分离等6个重点科技项目。深化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争创首批四川省创新型区。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有效认定数达到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80亿元,打造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发展的典范。
8.深化对外开放“大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与“中圈”“外圈”城市协作。加快建设城郊智能大仓、“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展示中心等项目,打造现代物流总部经济高地。主动承接成渝等先进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深加工等产业化项目。围绕“铁饭碗”“钛钒碗”“金饭碗”,制定产业引导目录和招商图谱,着力引进一批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的项目。力争全年招商引资总到位资金160亿元以上,省外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30亿元以上,新签约5亿元项目超过7个。
(三)城市建管与环境提升双管齐下,优化城市功能品质
9.加力推进城市更新。加快炳四区—阿署达片区综合开发,建成500亩核心景观区,开工建设体育竞训基地和区间步行道。加快东华山山地运动营地、银江湖片区建设,形成“山海湖”城市新地标。加快“复兴炳草岗”步伐,带动大渡口、江北片区城市更新,激发老城区活力,开展全省、全市城市更新试点和完整社区【21】建设试点;完成望江片区城市更新基础设施改造,启动建设产业运营项目一期和西海岸片区更新。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渡口记忆”“城市原点”项目包装运营,推动商业植入与运营管理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区域价值。
10.系统完善城市功能。深入实施“纽扣计划”【22】,加快炳四区中部片区龙滩路、曙北路等路网建设,畅通内部交通循环,争创“四好农村路”【23】省级示范区。提高公共空间利用率,利用闲置空间、零星地块等打造便民场景5个。大力缓解“停车难”,新增公共车位800个,同步配套新能源充电桩。优化辖区雨污管网分流,有序推进江南片区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新建污水管网14公里,提升城市韧劲。启动老旧小区改造20个,完成既有住宅电梯增设20部、天然气置换煤气4万户。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市容靓化、物业管理提标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11.全面优化城乡环境。全力抓好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加快推进玉佛寺后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干旱河谷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等项目,完成造林绿化1500亩。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千村示范”治理工程,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4个以上。大力实施“四花”行动,深入落实“林长制”“河长制”,打好“三大保卫战”,实施“四大专项整治”【24】,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以上,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创成省级生态区。
(四)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协同并进,建设平安幸福城区
12.增强公共服务供给。抢抓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契机,统筹实施“五大专项行动”【25】,形成优质均等、普惠可及的“15分钟公共服务圈”。加快花海小学建设和花海中学前期工作,完成市九小扩建,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施“三名工程”【26】,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支持并引导基层医疗机构主动融入全市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启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中心,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四轮复审。持续推进“三大球”振兴,建成“三大球”场地示范工程8个。深挖“三线”文化潜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
13.织密社会保障网络。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6000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消底提低扩中”行动,让人民群众享有更殷实的生活。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困难群体参保优惠及代缴补贴政策,确保“应保尽保”。稳步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温度,新增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家,建设区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及三级保护阵地。建成保障性住房200套以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紧兜牢社会保障底线,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不漏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