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3日)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化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稳步推进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全面发展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省级试验区建设,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实施优化学校布局和建设三年行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集中解决一批教育达标“硬缺口”等难题。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高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动在宜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学科专业、科研平台等建设,支持宜宾学院申报硕士授予单位,支持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省级“双高”院校,加快推进宜宾医药健康职业学院、宜宾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申建工作,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校企共建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编制实施科创城发展规划,高水平运营市科技创新中心和大学科技园,推动现有产研院转型发展,新引进培育省级及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340家、1350家,高新技术产业营收达到1300亿元,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体集群。加快“揭榜挂帅”科研项目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培育一批科创企业,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争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超20亿元,打造辐射川渝滇黔结合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集散地。持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建设和国家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探索推进川南人才创新集聚地建设,研究制定《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扶持,构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宜宾英才”计划,分类遴选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宜宾工匠、高技能人才、名师名医等专业人才进行培育扶持。大力开展万名本科及以上人才招引行动,综合运用基金招才、项目招才、赛事招才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和高端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0个以上。落实市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有序推进“家在宜宾”人才安居工程,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着力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让青年愿意来、留得下、过得好,和城市共成长。

  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定不移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担当,绘就山绿、水清、天蓝的宜宾画卷。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突出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确保PM2.5年均浓度低于4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率达到82.5%以上。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以“酿美酒的标准”统筹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治理,积极开展“美丽河湖”创建,全面完成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155个入河排污口整治,打造凤凰溪生态谷,确保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长江干流Ⅱ类水质保持100%。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确保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高质量完成中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美丽宜宾建设,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和河(湖)长制、林长制,大力推进长江、金沙江、岷江生态综合治理和“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国家储备林建设,进一步夯实生态本底。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要求,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流域岸线保护,抓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提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成效。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研究制定宜宾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三江新区近零碳排放园区、宜宾循环经济产业园及福溪热力中心等项目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进园区集中供能改造,建好全国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提升绿电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宜宾动力电池特色小镇,着力打造全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窗口。用好全国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重卡)特色应用城市建设试点政策,加快推进“电动宜宾”工程和“电动长江”行动,完善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快速充电接口等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中心城区交通绿色出行率达到60%以上。

  八、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健全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强化校企沟通衔接,提升在宜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各类补贴性技能培训4万人次以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大劳务输出组织、返乡创业回引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依法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1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加大“一老一小”基本社会服务供给,推进社区适老化环境改造,构建市、县、片区、乡镇四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加快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未成年保护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做好特殊人群关心关爱和困难群体救助帮扶,提升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水平。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483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