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4月14日)

  七、紧扣普惠共享再发力,以增进民生福祉谱写幸福新篇章

  强化就业创业扶持。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企业下岗职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00人以上。坚持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扎实推动惠企稳岗政策落实,加大“双创”支持力度,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保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以上。积极推进“十四五”教育规划布局调整,落实“双减”政策,实施“三名”工程,提高教师政策待遇,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依托市二医院,成立西区人民医院,健全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完成老工业区西城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主体施工,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及时拨付城乡低保、残疾人补贴等各类社会救助资金。完善失业、工伤、生育、医疗等保险制度,提高社保基金监管水平。落实“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加快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及时兑现育儿补贴。

  八、紧扣自身建设再发力,以忠诚履职尽责满足人民新期待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八五”普法,不断深化政务公开,打造诚信法治政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严格落实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强化作风保障。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把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转化为政府工作实际成效。以实干看作风,凭实绩论英雄,做到矛盾面前不回避、困难面前不退缩、责任面前不推诿,团结协作推动各项工作在全市争先进位。用好正向激励“十条措施”,严格执行“红黄牌”预警处置机制,始终为担当者撑腰,给实干者鼓劲,向不为者亮剑,持续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始终廉洁为民。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市区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持之以恒纠治“四风”。紧盯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环节,强化审计监督。始终把精力和心思用在顺民意、惠民生、应民需上,以政府的“紧日子”换群众的“好日子”,用干部的廉政敬业换百姓的安居乐业。

  各位代表!逐梦新征程,奋进向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加快建设“攀西工业强区”和“山水灵秀新城”,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名 词 解 释

  1.“六大专项治理”:城市运行管理专项治理、交通秩序专项治理、市容市貌专项治理、城市牛皮癣专项治理、农(集)贸市场专项治理、不文明养犬专项治理。

  2.“链长制”:聚焦产业链,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主要负责人制度。

  3.“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即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一个总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精明增长、绿色低碳“三大战略”;统筹做好钒钛、阳光、清洁能源“三篇文章”;积极构建市域“内圈”、金沙江区域“中圈”、成渝贵昆“外圈”“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

  4.“六个提升、六项变革”: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实现增长动能的变革;提升项目工作质效,实现建设效率的变革;提升城市建管水平,实现生活品质的变革;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实现内生动力的变革;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实现民生体验的变革。

  5.“项目攻坚突破年”: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明确将2022年确定为全市“项目攻坚突破年”,旨在以项目化推动工作,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抓、一切扭住项目干。全市于2月8日召开动员大会,西区于2月10日召开启动大会。

  6.“四花”行动:按照“发展花业是基础,建设花城出特色,举办花节拓市场,开展花游增效益”的思路,开展“编制一个规划(方案)、引进一批企业、建设一条花街、举办一次花节、常年开展花游”系列工作,吸引国内花卉企业到攀发展,打造花卉基地、“花游”旅游精品,为花城添彩,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7.“四口”工程:即靓化凉风坳洞口绿地、格里坪工业园区入口绿地、丽攀高速新庄出口绿地、丽攀高速庄上出口绿地。

  8.“一品牌两中心”:打造“攀果”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区域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和物流中心。

  9.“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年达到了最大值,之后进入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一段时间内特定组织或整个社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人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实现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明确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10.“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xn/364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