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大改善行动。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落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始终把民营企业当作自己人,在要素保障、政策落实、监管服务、纾困解难上公平对待、用心服务、快速办理,让广大民营企业在水城投资放心、发展安心、创业顺心!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完善“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推进机制,加强“企业之家”建设。大力开展“3221”专项行动,全年新增“四上”企业67户以上,逐步提升企业在市场主体中的占比。全面落实营商环境“首问责任”“前置服务”制度,深入整治营商环境“顽疾问题”,坚决做到政企沟通“零距离”、解决问题“零停滞”、政策落实“零障碍”、损企行为“零容忍”,让市场主体预期更稳、信心更足、活力更强!
深入开展产业大招商。持续更新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库,充分发挥招商大使、招商顾问人脉资源优势,突出首位产业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乡贤招商、精准招商、服务招商等模式,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招商推介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年引进“链主”企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30家以上,新增产业到位资金50亿元以上,让更多企业加盟水城、筑梦水城!
(六)坚决厚植康养水城生态底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巩固提升水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积极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抓好各级环保反馈问题整改,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查处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找准根源和破解路径,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水平,确保城区空气优良率达97.5%以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持续抓好三岔河流域、北盘江流域各支流入河排污口溯源排查,纵深推进工业源、生活源、畜禽养殖等水污染防治,确保国控省控监测断面达标率、农村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实施国储林1.2万亩,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15.37公顷,完成石漠化治理2.18万亩、水土流失治理72平方公里。严格落实林长制,下大力加强森林防灭火,新增营造林2.33万亩、山桐子1.5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55%以上。强化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
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统筹做好能耗“双控”,支持发耳电厂、海螺水泥等企业节能降碳改造,持续巩固水城经开区全国绿色工业园区金字招牌。探索推进煤矸石等工业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建成老鹰山、陡箐等9个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推动老鹰山、发耳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产,启动经开区煤矸石制取聚合铝铁项目。加强林地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国储林、茶叶等碳汇进入市场交易,坚持走好水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七)坚决把安全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牢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全力抓实生产安全。深入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打非治违”和矿山“双全日”工作,动真碰硬开展“作风大转变、事故大反思”,加强煤矿瓦斯、顶板、水害等治理,从严查处煤矿从业人员培训造假、安全工作造假等行为,坚决遏制煤矿零星事故频发势头,坚决防止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加强地质灾害巡查排查,严格执行“三个紧急撤离”要求,落实“叫醒叫应”机制,着力压实“防、避、治、安”四项责任。持续加大“三超一疲劳”等交通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加强“九小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综合整治,统筹抓好食品药品、防汛抗旱等各项风险防范,坚决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抓牢平安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完善做实“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结合水城山区特色,配齐189个村(社区)基层警务巡防摩托车辆,坚持“四下基层”,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持续深化“木兰联盟”,切实抓好未成年人“四防”工作。深入推进社会治安“1+5+1”重点工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黄赌毒、食药环、盗抢骗等各类违法犯罪,扎实抓好“两降一升”,认真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水城、平安水城。
着力防范重大风险。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防政治、国安、网络、涉稳等重点领域风险,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坚持把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各类资源资产,用足用活各项金融支持政策,从年初加强统筹,认真总结经验,认真履行好企业债务主体职责,通过“展期”“降息”“置换”“重组”等方式,稳妥化解债务存量,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牢债务风险底线。
(八)坚决用心用情改善民生。坚持习惯性“过紧日子”,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抓好就业创业服务。深入实施“1311”促就业服务攻坚行动,聚焦重点群体保就业,紧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易地搬迁群众、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持续开展“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就业帮扶项目,加大政策性岗位供给,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2万人,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80%以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1万人,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保持在7.6万人左右。强化劳务服务稳就业,常态化摸清就业底数,建立劳动力和岗位动态管理台账,用活用足区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强化岗位推介及就业政策宣传,及时兑现脱贫劳动力省外务工交通补贴,实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达70%以上。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全力打造“水城技工”系列品牌,建成发耳就业培训基地,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加强创业扶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00万元以上。坚决稳住全区33万劳动力就业。严格落实农民工用工实名制、保证金等各项管理制度,依法严厉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行为,全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