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突出和谐宜居,创城乡发展新路径。坚持“一尊重、五统筹”,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创新、开放、便捷、宜居、生态、智慧、人文“七个城”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城市。
创新城市开发。抓实“三大工程”,探索“F+EPC+O”等城市开发新模式,采取“资源+项目”等方式提速实施中梁山一体化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快建设500套保障性住房,积极争取成渝双城食品产业基地综合仓储等“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供应,深入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国家级试点,采取“金融+市场”等模式创新“一城一山一河一街一景”等片区开发,全面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力争全年完成土地供应2500亩。新构房市格局,深入落实房票制度、定向团购等举措,采取“投资+政策”等形式推出定制商品房、新型住宅等改善性产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快“两久”项目处置,努力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80万平方米;壮大新型建筑业,力争新增建筑业一级资质企业10家、注册地建筑业产值增长10%以上。
提升城市能级。全面构建综合交通,渝昆高铁九龙坡段和黄磏港一期工程年内完工,加快建设轨道27号线和中梁山大修基地,提速攻坚黄桷坪长江大桥、陶家隧道、白市驿隧道等桥隧项目,持续推进10个市区道路项目,助力成渝高速扩容建设,确保李家沱复线桥北引道、五双线2个项目完工投用。全域推进城市更新,加强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政策完善、力量统筹,提速推进民主村(二期)、石桥铺片区、文化村等更新项目,策划推动“十里桃花溪”、九龙滩配套基础设施及环境整治等9个更新项目,新启动28个、23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完成违法建筑整治30万平方米以上。全力提升宜居品质,创新运营“双百公园城”,配套完善五台山立交社区公园等公园游园,新增绿地80万平方米,“三生”融合助力发展,充分挖潜增效,积极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城市运营特许经营模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完善城市治理。优化治理体系,建立完善“数字化+五长制+网格化+志愿者”管理机制,迭代升级智慧道路管理、智慧园林绿化等数字应用,打造具有九龙坡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体系。完善市政设施,“四道”融合优环境,安全整治人行道10万平方米、道路30万平方米,新建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站点19座,加快推进路网更新和公共停车、人行天桥、供水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韧性水平,补齐防洪排涝、消防安全等设施短板,实施路桥隧安全整治三年行动和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落实清水绿岸、海绵城市建设长效管控机制,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加快市级都市休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进“一村一特色”发展,全面提升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能级,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增长10%以上,提速实施长安村和美乡村、设施农业示范区等项目,擦亮九龙乡村振兴新名片。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推动农业种业发展,完成一般耕地1350亩“非粮化”整治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加快和美乡村建设,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落实“四千行动”,实施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创建大英雄湾村4A级景区、清栖谷3A级景区,完善久农原乡项目配套,着力打造“城市里有田园牧歌、乡村里有现代生活”的城乡一体新内涵。优化农村治理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有序推进“三变”改革扩面增效。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
(七)践行绿色理念,创美丽九龙新画卷。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九治”和“五大环保行动”,推动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提速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实施扬声桥、西彭园区污水处理厂等提标扩容改造;推进“污水零直排区”打造,大力实施高标准治理城市生活污水三年行动,开展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治,加强跳磴河、桃花溪、大溪河等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保持地表水水质总体优良。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巩固优化蓝天攻坚工作机制,协同推进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重污染天气消除,加快创建公共领域电动化试点城市。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2%以上。
加速生态系统治理。强化生态空间管控,深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建立完善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加快构建“一江两山四河”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化生态安全格局。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严格天然林用途管制,扎实推进生态监测现代化建设和生态执法规范化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依法严控生态红线和自然资源保护地占用。强化退化区域修复,坚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的保障基础,聚焦河滩河库、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系统精准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率先实现农村黑臭水体清零,持续推进消落带综合治理及修复试点。
加快绿色发展转型。提速“无废城市”建设,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和限塑减废协同治理攻坚,持续提升城镇垃圾分类水平,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创建“无废小区”等“无废城市细胞”20个以上。生态赋能片区开发,突出中梁山、滨江经济带等资源禀赋生态赋能,积极探索EOD片区开发模式,加快推进“环境修复(风险管控)+开发建设”试点,深化生态保护修复、城乡融合、城市更新“三位一体”规划新试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绿色产业和绿色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光伏能源,推动华为零碳园区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加快九龙园区、西彭园区绿色转型循环化改造,强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创建市级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单位5家以上,加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