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稳预期、促壮大、强信心”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稳预期”。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健全“免罚清单”制度。加强涉企收费长效监管和拖欠账款预防清理。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等方面推出一批标志性举措。加大融资信贷、市场拓展、人才保障等支持力度“促壮大”。用好市、区两级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借助“渝中融”“信易贷·渝惠融”等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推广“助企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严格落实政府采购预留中小企业份额。力促社会投资增长6%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达650亿元。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强信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进新时代渝商培养计划,推动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开展优秀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表彰活动。持续纠治损害营商环境行为。健全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常态化学习制度等,为优秀企业家开设就医等绿色通道。
优化“企业招引、培育、上市”全周期服务。稳商育企专业服务。强化主动服务、针对性服务,组建懂行业、懂企业、懂市场服务团队,坚持“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健全区领导牵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强化优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梯次推动“小升规”100家,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招大引强全程服务。围绕“11241”产业体系,完善招商产业图谱、项目图谱、企业图谱。综合发挥商会协会、专业机构、驻点招商等作用,“一企一专班”促进招引、落地、达产、入统等全程服务无缝衔接。严格产出、就业、税收等招商标准,靶向招引优质项目100个、新增市外到位资金额180亿元。推动上市精准服务。坚持抓经济必须抓上市,实施优质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动态储备拟上市企业20家。优化“上市前培育、上市中服务、上市后壮大”全周期服务,优先向拟上市企业配置资源,助力企业上市1家、挂牌3家。
(八)深化数字赋能、改革带动、创新引领,厚植发展沃土。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加力数字重庆建设赋能发展。形成数字重庆重点能力。用好全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贯通区街两级指挥中心数据流、业务流和体制机制,夯实平台底座支撑能力。深化核心业务梳理和“三张清单”编制,加快“山城链”市场化运用,打造一批具有渝中辨识度的特色应用,增强利企便民服务能力。出台渝中区公共数据管理实施方案,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打造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提升数据管理使用能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能级。引导龙头商贸企业打造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场景,开拓智慧旅游、智慧剧场等新业态新模式,聚力发展垂直生活服务平台,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示范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110亿元。拓展数字生活应用场景。完善智慧社区统一管理平台建设,融入街道基层治理中心,加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进程,提高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便利度。抓好“住改仓”安全监管、培训机构监管等一批“一件事”试点,努力实现渝中创新、全市推广。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带动发展。打赢国企改革攻坚战。实施国企提效增能行动,“一企一策”深化“止损治亏”“瘦身健体”,促进聚焦主业、增强核心功能。着力推动决策、运营、考核激励等体制机制市场化重塑,区属国企管理层级控制在3级以内。国企资产规模突破600亿元。打赢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战。聚焦强化发展产业、服务企业功能,优化完善权责清单,构建“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行模式,园区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达到350亿元、增加值增长5%以上。打赢政企分离改革攻坚战。着眼构建责权利明确的政企关系,分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与所属企业分离,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100%集中统一监管。全力推动国有资产盘活。加速清产核资,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绩效评价机制,符合确权条件的未确权房屋土地资产权属登记比例达到80%,盘活国有资产占可盘活国有资产总额15%以上,国有投资收益、资产收益增长10%。扎实推进重点专项改革落地。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实施重点区域负面业态清单化管理,下大力气推进一批非核心功能疏解转型。
奋力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积极融入全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倾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特色功能区。让创新活力在渝中充分激发。深入实施“双倍增”行动,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市级科技型企业260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新增创新孵化平台2家以上。更好发挥基金作用撬动产业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积极链接市级产业投资母基金,整合用好10.6亿元区级引导基金,市场化打造“基金丛林”。加快重医生命健康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等16个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2亿元,新增发明专利300件。让创新人才与渝中“双向奔赴”。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施青年C位计划,用好“黄金十二条”“青创十条”,完善人才医、学、住、游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引培留用一批高素质科创人才。精准链接校、企、产、才供需,新增高层次人才100名、急需紧缺优秀人才300名。
(九)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同筑幸福家园。进一步优化“6个10分钟公共服务圈”,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认同感更加强烈。
让就业社保更精准有效。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以产业带就业、创业促就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指导帮扶,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扎实开展“渝中无欠薪”行动。全面落实共同富裕政策措施,促进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用心尽力强化社会保障。推进参保扩面提质,确保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以上。深入实施“八大人生关怀”。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全面落实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十条措施”。接续开展“百千万惠残行动”。认真落实退役军人优待政策,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