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务质效。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深化落实“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服务措施,扩大“一件事一次办”事项范围,优化“一站式”服务,提升“一窗通办”“一网通办”“跨域通办”质量。推动县行政服务中心搬迁并争创全市首个“标杆大厅”。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落实好“服务企业接待日”“领导联系服务”“一企一策”“首问负责”等制度,巩固提升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诚信新兴建设,加快创建广东省信用县,完善跨部门常态化联合监管机制,深入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放宽准入、非禁即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严打不正当竞争行为,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公平竞争、蓬勃发展。
深化改革赋能。做好省、市下放权限承接及县级行政管理权限梳理下放工作。深化乡镇行政体制和财政管理机制改革,探索创新县镇财政管理、财税分配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镇探索设立镇级规范化、集约化国资平台。深化国企改革,梳理整合县属国企资源建立集团公司,完成4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加快新州公司融资发债步伐,推动国资“融资、投资、增值”。深化农村“三块地”⑳改革,推动农村“三资”㉑集聚发展和良性循环。
强化创新驱动。健全“党委政府搭台、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的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省实验室云浮分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等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布局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确保县创新中心年内建成投用。支持温氏股份、凌丰、万事泰、新合铝业等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深入实施质量强县和知识产权强县战略,培育壮大优质经营主体和特色品牌,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水平。
打造人才高地。全方位完善人才“引育留用”链条。以实施预制菜产业人才项目为示范引领,建强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农村电商产业园等各类创业载体,精准引进更多科技人才、制造业急需紧缺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力争年内引进各领域人才300人以上。落实“新州工匠”等政策措施,培育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深化与省农科院合作共建新时代农科人才工作示范县,依托“双百行动”㉒探索打造校企合作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落实领导干部常态化联系服务人才机制,试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着力解决人才创新创业、住房安居、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问题。
五、深入推进绿美新兴建设,奋力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全面实施绿美新兴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现代化建设。
加大公共绿化供给。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确保全面完成斗六山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护绿兴绿工作,高标准建设古树公园1个、森林乡村2个,完成1.83万亩林分优化、1.86万亩新造林抚育、1.04万亩森林抚育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任务。落实党建引领乡村绿化工作,大力建设绿美乡村。探索实施林业认养管护模式,加快建设新州生态湿地公园、金台山森林公园“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开通网上捐种捐资平台,广泛开展“我为家乡种棵树”“我为家乡添点绿”等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提升“四旁”“五边”绿化水平,加强“四小园”建设管理,持续做好裸露山体复绿工作,确保城区绿化率达40%以上、镇村绿化率达30%以上,稳步实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目标。
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水源涵养林建设、矿山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工作,建设健康森林体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加快廻龙河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和碧道建设,协同推进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土壤保护和大气治理等工作,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巩固重点领域固废污染治理成效,确保市考断面水质至少稳定保持在Ⅲ类、全年空气质量持续优良。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落实“双碳”战略,严控新增“两高”项目,推进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产业园区和重点行业加快循环化改造、清洁化生产、绿色化转型。积极推进县循环经济环保项目等重大生态经济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油茶、南药、经济林果等绿色生态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科学利用森林资源景观培育发展“森林+”旅游、康养新业态。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加快构建新兴特色生态文化传播体系,营造崇尚绿色低碳的社会氛围。
六、聚力推动民生品质提升,奋力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群众的小事当成我们的大事,以落实“十二件民生实事”为抓手,一件一件抓实干好,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促进就业创业。落实落细稳岗就业一揽子支持政策,加强政校企联动,精准对接服务企业用工需求,用好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新兴中药学校等教育阵地,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大力发展新就业形态,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强化欠薪治理,保障工人工资及时足额支付。
推动教育提质。统筹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县、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创建。办好新兴一中110周年校庆活动。加快启动环城中学学生宿舍楼、翔顺育才学校教学楼(续建)等项目建设。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推动普惠性学前教育增容提质。优化农村学校布局,着力办好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三所学校”,有序撤并农村“小散弱”教学点,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深入实施“新强师工程”,强化教学教研工作,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