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厚植绿色生态底色,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精准发力植绿护绿扩绿。大力实施绿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15],全域推进绿化美化提质增效,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持续提升森林质量,抓好9个绿美广东生态示范点建设,开展林分优化18.4万亩、森林抚育30万亩以上。加快建设优质苗木储备基地。积极创建南岭国家公园,高质量打造3个精品入口社区和外围小镇。推进清远植物园规划前期工作,优化提升绿道、碧道、古驿道森林景观,建设一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古树公园、口袋公园。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和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建设为载体,见缝插绿,开展“五边”“四旁”[16]绿化,因地制宜推进公共绿地和美丽庭院建设,努力营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记得住乡愁的绿美城乡人居环境。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严格落实“三区三线”[17]和“三线一单”[18],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突出移动源、工业源、扬尘源污染联防联控,抓好PM2.5、氮氧化物、臭氧等多污染物减排。落实河湖长制,深化漫水河、乐排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治理,严厉打击稀土盗采、非法采矿等行为,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加强生活垃圾、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坚决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让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成为清远亮丽名片。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挥绿美生态建设综合效益,做优做强林业产业,力争林业产值突破440亿元。加快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提高林地产出率,壮大林下经济规模。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推进英德麻竹笋、清新中药材、连南油茶示范基地建设,支持芦竹、山桐子、山苍子等产业发展,打造林业产业集群。开发一批“森林+生态”新业态旅游产品。深化9个市属国有林场改革,盘活林场资源资产。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抓好林地收储和造林抚育。全面落实林长制,加强古树名木分级管护和活化利用。
加快北部地区绿色发展。深入挖掘“三连一阳”资源禀赋,支持重点发展食品加工、文旅康养、清洁能源、绿色轻工等产业。推进民族工业园扩园提质,高标准建设连南省级产业园,支持连山创建生态产业园。支持阳山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巩固连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指导连山开展“农文旅体康”全域标准化试点。全力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力争新引进总部企业200家以上。
(四)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培育百亿级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工业匹配度提升。树牢以“亩均论英雄”的工作导向,加强匹配度综合评价结果运用,引导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20个以上,实现技改投资50亿元以上,力争匹配度优质企业增至380家以上。坚持向存量要增量、向集约要空间,力争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1.5万亩以上,逐步压减低端、高耗能粗放型产业。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实现“小升规”50家以上。
持续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强化制造业“顶梁柱”作用,抓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产业“十百千”计划[19],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链主,推动有色金属、绿色建材等支柱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新材料、现代轻工纺织、智能家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支持消防应急、装配式建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做好供水、供电、排污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2+1”“3+1”产业体系,引导工业项目入园集聚发展,巩固壮大主导产业规模。
强化科技、人才、金融赋能。积极融入大湾区科技创新生态圈,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50家以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增工程中心、实验室、技术中心等40家以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打造高新区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优化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强化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人才激励措施。发挥省职教城人才优势,积极推进“产教评”技能生态链[20]建设,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稳步提升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留存率。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强化投融资服务,稳步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推动一批产业基金组建落地。大力扶持优质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引导上市企业募集资金更多投向清远。
提升国资国企经营效益。大力开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支持国资国企围绕自身优势和发展定位,做深做实主责主业,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集聚,以市场化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工作,成为推动发展、服务民生的有力抓手。加强与中央企业、省属企业、龙头企业对接,在更多新领域新赛道拓展深化合作,整合盘活国有资产资源,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力争市属国企营业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治理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中心工作能力有较大提升。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21],认真落实民营经济31条,支持更多优质民企挺进广东企业500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榜单,力争经营主体总量达到32万户。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有效治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等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常态化联系服务民营企业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分专题、分行业、分领域开展政企互动交流,积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进一步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让企业家能够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