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开放创新增添新动力。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年度95项重点改革任务和2项国家级、6项省级试点落地见效。建立穗梅对口帮扶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和通报制,实施“免费梅州”行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行政审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出2.3万多个事项“极简办”,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全流程网办率、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率均居全省前列。委托下放36项市级行政职权,成为全省率先向县级批量放权改革的地市。出台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1+3+N”政策文件,农村“三块地”集成改革成效初显,水田指标库由负转正,耕地总量实现较大幅度增加。入选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梅州综保区二期通过模拟验收,梅州国际陆港正式运营。成功举办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进一步弘扬客商精神、助力民族复兴。推动创新落到产业、企业和发展上,预计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3家、专精特新企业46家,预计新增省级创新平台2家。设立创新人才发展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落实“1+N”人才政策,新招引各类人才超2万人。
(四)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我们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县域潜力板有效激活。城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心区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新型城镇化规划及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中期评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48个,丰顺县城“老旧小区+片区改造”模式获省推广。率先在全省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9个典型镇培育成效明显,示范引领美丽圩镇建设。梅县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实施帮扶项目350个,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加强农房风貌管控提升,率先在全省出台村庄规划工作指引等,建成美丽宜居村1497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扎实推进,梅县区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获省奖励1亿元。大埔县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兴宁市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推行田长制,巩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果,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9.6万亩,垦造水田4300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粮食生产任务。蕉岭县获省田长制先行县综合评价一等奖。出台《梅州市乡村产业社区建设指引(试行)》,推进10个乡村“产业社区”试点,选聘县级“产业村长”146名,新增中央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96个。率先在全省实现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平台县域全覆盖。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大埔茶阳防洪工程加快建设,新建碧道60公里,完成118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五)生态文明再造新优势。我们深入推进绿美梅州生态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巩固提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标准完成新造林抚育12.19万亩、森林抚育25万亩、林分优化27.66万亩,居全省前列。林长制工作连续两年获省考核评估“优秀”等次,平远县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扎实做好古树名木日常保护和管理,累计收储国储林25万亩,新增省级示范绿美保护地3个。成功举办首届广东林业博览会,现场签约项目22个、合作金额68亿元。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治理成效明显,2022年度绩效评价排名全国第一。44家持证在采矿山全部建成绿色矿山。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全省第一,16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连续多年达10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达100%,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平远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涉及的607宗信访案件全部办结。
(六)增进民生福祉交出新答卷。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稳步提升。财政民生支出超八成,市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抓好稳就业政策落实,城镇新增就业2.13万人。“无拖欠农民工工资城市”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源头治理欠薪工作指标均居全省前列。成功举办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技能大赛、广东省第三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推动创建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优化调整一批乡村小规模学校,新增公办学位1.3万个,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考取得多年来较好成绩。市专门学校建成挂牌。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获省优秀或良好等次。率先在全省实施职工医保“双降”政策,为企业减负1.4亿元,缴费负担降至全省较低水平;药品和医用耗材集采节省约9亿元,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多年来首次实现收支平衡。市人民医院连续五年“国考”被评为A+等级,粤东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可获国家和省支持资金9.8亿元,校地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新增医养结合机构7家,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孤儿养育标准不断提高,基本民生底线有效兜牢。成功举办“2023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梅州活动年”百场系列活动。《等郎妹》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林风眠》《天风海雨梅花渡》等作品获省艺术节7大奖项。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居粤东西北地区首位。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梅州男足首获中国足协青少年锦标赛U14、U15冠军,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获“3冠3亚4季”好成绩,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成绩居全省前列。成功举办中超、马拉松等赛事和首届粤闽健康徒步活动。五华县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条,全市旅游接待游客、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市科技馆正式运营。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梅江区入选省级示范区,大埔县获评广东省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县。纵深推进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矛盾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扫黑除恶和禁毒工作,稳妥防范化解问题楼盘、涉众金融、意识形态、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深入推进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抓好道路交通、消防、森林防灭火、气象防灾减灾等领域工作,安全生产形势稳定。“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全面铺开。“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在全省率先创建无信访村(社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获省推广。国防和经济动员深入开展,扎实创建第十二届全国双拥模范城。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扎实推进。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外事、红十字、残联、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