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升平断面稳定达标、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全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强化入海排污口管控,持续推动生态养殖,着力提升内海湾水质。加快叠金排渠综合整治工程,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助推我市创建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林长制,开展古树名木管理保护,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和绿美古树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打造高品质绿美金平样板。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四)聚焦城乡融合,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涉农片区经济做大做强,强化街道连接纽带作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布局,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推动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赋予街道更多自主权,鼓励支持街道挖掘培育辖区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强化产业支撑,推进工业入园,打造特色产业。强化以街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对“路网边、水岸边、街巷边”等区域进行“洁化、绿化、美化、文化”,加强圩镇建筑风貌管控,推动圩镇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蝶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打造天港番石榴、胜隆莲藕粉、牛田洋青蟹、南美白对虾等特色品牌,培育壮大预制菜特色产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农村厕所革命成效,提升乡村善治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聚焦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打造鮀莲、鮀江、月浦、岐山等一批精品型特色街道,打造文旅融合精品样板。
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优化市容环境秩序,持续加力推进市容“六乱”、“门前三包”、拆违治乱、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行动,抓好农贸市场、餐饮店、食杂店文明卫生提升,加强道路清扫、垃圾转运、公厕管护等日常化管理,推动文明创建常态化长效化。大力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坚持“拆、治、兴”并举,以拆促治、以治促兴, 打造干净整洁有序和谐的“城中村”环境。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持续打造金平“文明实践,月月有精品”品牌项目,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推进“五老”志愿服务,共建文明和谐社会。
聚焦民生改善,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就业、培训专项资金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和协调,大力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人才培育工程建设。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兜牢民生底线,全力做好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福利保障和救助工作。加强区福利院建设,推进医养结合。深入实施“平安铃”居家养老服务,推进鮀江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提升教育医疗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汕头市第二中学金凤半岛新校区、第四中学新建教学楼等重点教育项目,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区疾控中心及鮀浦医院投入使用,推进区中医医院A幢改造建设,补齐金平区公共卫生短板。深化规范医联体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推动区域医疗普惠发展。
提升文化发展水平。推进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工作,推进“粤书吧”优化运营。有序开展“潮风源点文化金平”“金苹果读书会”及送戏下乡等活动,打造具有金平特色的文化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公益培训,线上线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做好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的优化提升,推动全区文物保护利用上新台阶。
继续办好十项民生实事。一是推进金平区老旧小区改造。二是提高低保及特困人员、残疾人保障水平。三是提升全区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四是强化学校校内课后服务。五是加强青年人才、新市民住房保障。六是优化金平区教育布局,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化校舍建设示范工程。七是推进金平区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建设。八是完善农村电网路灯配套服务。九是加快推进一批市政道路建设。十是提升消防应急能力。十一是推进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十二是建设金平区“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示范站。
(六)聚焦安全稳定,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金平
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完整、全面、准确执行国家防控方案,全面加强重点场所、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防控,引导广大群众当好个人健康“第一责任人”,加强群众就医用药保障,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快速规范推进老年人疫苗“应接必接”,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分级诊疗,发挥社区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作用,加强老年人、儿童、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等脆弱群体保护,全力保健康、防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