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加快西城片区综合开发。对标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高定位,抢抓城市西拓战略机遇,高起点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抓好商贸物流、商业综合、公共服务、麻章中心城区延伸等功能定位,围绕湛江西站打造商贸、物流、生产齐全的枢纽产业集群,承接麻章区核心城区的外扩,实现麻章中心城区延伸,助力打造智慧活力城市中心。
全面优化城乡规划布局。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城区控规,优化产业布局,规范开展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工作。提高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水平,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以旧县村、那柳村为试点,开展村庄规划优化提升编制工作。抓好太平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谋划开展各镇商住用地规划。
提升城区精细化治理水平。完成“智慧城管”平台建设,提升数字化管理效能。推动城市更新,深入推进“三旧”改造。推进麻章镇、太平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全力实现城区道路硬底化、雨污分流全覆盖。积极谋划城区立体停车场建设,科学管理城区停车位,妥善解决好城区停车难问题。推进“创文”“巩卫”工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深化“创园”工作,加快推进麻章人民公园项目,大力推进小游园和街头公园建设,不断提升城区绿化水平。深入开展“两违”查处工作,加大土地卫片执法和专项整治工作力度,抓好“六乱”整治。
(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用好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政策机遇,依托省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省级现代农业花卉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加快培育壮大花卉、水产、蒲织工艺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菜篮子”工程,推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智慧监管,推动畜牧、水产和渔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开展乡村资源整合与合作,引导优质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文旅、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运营、经营活动。大力挖掘培育乡村致富能人,抓好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年内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示范性家庭农场2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
推动强镇兴村建设。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支持麻章镇建设商贸服务重镇、湖光镇建设生态旅游名镇、太平镇建设工业经济强镇。扎实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谋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持续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九大攻坚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建设好农村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站,加快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推进农村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因地制宜建设“四小园”,提升农村绿化美化水平。立足本地特色,防止大拆大建,留住田园乡愁,推进农房、田园、河湖风貌提升,重点加快美丽廊道、万里碧道建设。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深入挖掘麻章历史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旅游资源,持续实施“一村一名片、一村一特色”工程,加大对旧县、世乔、王村、庐山、甘林、城家外等一批精品村庄宣传推介,挖掘乡村特色、地域特点、历史传承等文化题材,通过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实现乡村旅游产品化,讲好麻章区乡村振兴故事、发展乡村经济,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七)推动生态品质提升,大力建设绿美麻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企业减污降碳,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打好碧水攻坚战,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抓好南溪河麻章段、北桥河麻章段、鸭曹干渠、黄外支流等黑臭水体整治,加强旧县河、那郁河、城月河、通明河等入海河流整治,加快西城一、西城二污水处理厂征地工作,加大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黑臭水体整治力度,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70%。打好净土防御战,加强固体废物监管和土壤污染防治。
推进落实“双碳”战略。加强“双控”工作,开展企业能耗督查,指导企业做好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把项目节能关,严控“两高”企业落地麻章。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引导企业利用厂房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造纸、建材等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改造。加快推进“煤改气”工程,规划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和工业园区热电联产项目。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绿色消费与出行。
加快绿化生态品质提升。推进“红树林之城”建设,开展世乔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试点工作,建设红树林科普基地,积极参与蓝碳交易,大力发展红树林碳汇经济,把麻章红树林打造成生态文明新名片、绿美湛江新亮点。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确保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的管控目标。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抓好城月河、通明河等入海河流养殖渔排整治。全面落实林长制,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建设高质量水源林200亩,努力让麻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八)全力改善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加快建设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增加公办优质学位供给,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200个、学前教育学位360个。全面实施推门听课、校长讲课制度。推进赤岭小学洋水岭校区、麻章中心小学鸭曹校区搬迁、区一中综合楼等项目建设,加快湖光镇、太平镇幼儿园建设,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与薄弱学校改造,开展一批学校运动场改造和校园小书亭项目。深化与海大、岭师、广州增城基础教育结对帮扶,提升教师能力和教学质量。加快省实验学校、二技新校区、岭师湖光校区等项目建设,完成博雅学校征地工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傩舞”“关公磨刀节”“麒麟爬刀梯”等非遗挖掘传承保护。抓好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加快体育强区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