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作为鲜活生命体,尊重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肌理,不断提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促进城市精明增长[7]。
建设高效畅通交通系统。全力推进“1359+”[8]交通工程建设,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全面完成汕汕铁路征拆任务,启动粤东城际铁路、疏港铁路征拆工作,支持加快区内铁路项目建设,精心做好粤东城际铁路站点TOD开发建设。加快潮汕大桥建设,推动昆仑山路、津河路、嵩山路、东兴路与汕北大道平交口、津湾东一街等建成投入使用。改造提升外砂路(国道—东横路口)、南岭路(金鸿公路—中阳大道)、龙江路(兴安路—沿江路)、兴安路(沿江路—汕樟北路)、韶山路(汕昆高速—汕樟北路)等主次干道;打通韩津路(金鸿公路—中阳大道)、韶山路(汕昆高速—汕樟北路)等一批断头路。加强金砂东、中山东等重点区域交通拥堵治理,提升道路通达率。
打造活力消费市场。统筹龙湖火车站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推动华润万象城周边区域升级微改造,加快合胜百货、星湖商业城、广大购物广场、充耀号、海纳天地等综合体优化提升,形成“多点开花”的消费局面。鼓励新能源汽车、高端汽车网点进入核心商圈布点。支持餐饮商户有效延长营业时长,打造一批餐饮集聚区。规范有序发展“夜经济”,开拓“夜空间”。鼓励企业通过展示展销、联动促销、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直播带货等方式,优化消费生态,激发消费潜力。
加强城市管理与建设。常态化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拓展数字城管功能,深化完善城市管理问题快速处置机制。实施重点路段企业分包责任制,推动共享电动车实现共管共治。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强力整治违法占地及私搭乱建行为,全覆盖创建“无违建街道”。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全面筑牢安全防线。整治城市易涝易堵点,推动剩余160个雨污管网错混接节点整治。加快推进43个老旧小区改造。修缮保护开发中共汕庵区委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妈屿岛潮海关等历史文化遗存,不砍移古木、老树,讲好“龙湖故事”,寻觅“城市记忆”。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推动汕特燃机电厂天然气热电冷联产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完成供气支线项目和万吉高中压调压站项目建设,加快天然气、集中供热管网进园区。推广和鼓励公共建筑和企业用自有厂房投资建设光伏发电,降低单位GDP综合能耗。深化“河长制”,推进“三河四岸”碧道建设,打造梅溪河左岸6.6公里水清岸绿景观。全面推进鸥汀片区和上蓬围涝沟渠系综合整治工程,完成红坟关线—上溪仔沟样板河道、泰山北路提升泵站和新溪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接驳一期工程,并启动截污干管接驳二期建设。强化大气污染源管控,确保完成市级下达空气质量达标率。
(五)久久为功推动乡村振兴,谱写协调发展新篇章
稳住农业基本盘,高质高效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夯实农业振兴基础。打造“精细农业”,完成730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新建高标准农田、垦造水田各700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持续稳定,推进区粮食储备库项目建设,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做强酱腌菜、桑葚、狮头鹅产业园,新增创建2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牛肉丸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村一品”项目3个,力争品牌农产品数量达到30个以上,新增认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积极探索“电商+农业”“文旅+农业”等跨界发展模式,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民宿、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乡村“小微产业”,加快打造外砂潮织小镇等文旅品牌。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及时发放惠农补贴,兑现农民转移性收入。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三资”交易监管,力争实现全区村(涉农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和住宅建设管理机制,推进农民公寓建设。
推进乡村品质提升。坚持策划先行、规划引领,重点推进“两轴多节点”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9],坚决遏制农村涉土占耕、自建房超高等现象。提高“四小园”[10]生态版块品质,全面完成周厝塭社区乡村风貌提升带、新溪街道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试点建设,实现村道巷道硬底化全覆盖。打好农村厕所革命及垃圾、污水治理攻坚战,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11]要求,巩固“两不愁三保障”[12]成果,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识别管理,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全面推广防贫保险机制,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开展组团式驻街帮街扶村工作,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13],推动人才、资源、资金、政策等要素向基层汇聚。
(六)矢志不渝推进共同富裕,共创平安幸福新生活
坚持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预算安排上优先保民生,把一件一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实施更有温度的社会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扎实推进“南粤家政、粤菜师傅、广东技工”三项工程,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贯彻落实3.0版“促进就业九条”,举办不少于15场招聘活动,力争新增就业达7000人以上。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抓好孤儿、残疾人、未成年人、困境儿童等重点困难群体的救助帮扶工作。坚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落实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多元化打造龙湖“养老幸福圈”,推动“呼援通”社工服务提质升级,为辖区符合条件老年人购买“高照险”[14],推进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住宅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