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让城区运行更加低碳。加快编制碳达峰、碳中和“1+N”方案,加快建设光明燃机电厂、光明环境园、能源生态园,落地建设分布式光伏、氢能源等重点项目,打造国际汽车城近零碳排放园区等一批绿色试点,鼓励市场主体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创建水生态修复典范区,深化水务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不少于500个,新增海绵城市5.5平方公里,逐步实现优饮水入户、生态水入河、再生水入厂,争创全省节水典范示范区。树立科学城绿色建筑新标杆,积极推行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试点,全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持续推广装配式建筑应用。

  五、持续完善全过程、全周期管理治理新模式,让城市运行更为安全、更有韧性、更可持续

  拉紧疫情防线。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毫不松懈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全面压实“四方责任”,健全“人防+技防”体系,抓好“人、物、环境”同防。强化高风险岗位人群、重点地区来返人员健康监测,紧盯入境物品运输投递全链条消杀防护,加强隔离酒店、定点医院等重点场所规范化管理,落实好“白名单+电子哨兵+场所码”等防控措施,全面阻断病毒传播渠道。落实“快、准、狠、扩、足、专、精”流调要求,加强专业化、信息化、实战化培训,全面提升快速精准流调能力。加强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应急处置预案演练,扎实做好医疗资源、隔离场所和应急物资等储备。加强新冠病毒疫苗第三针免疫接种,确保重点人群全覆盖。

  守牢安全红线。完善一个机制:健全安全生产“1+6+N+6+1”运行机制,整合区安委会、行业主管部门、职能部门、街道、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等多方资源,全面理顺综合监管、专业监管、行业主管和属地管理责任,提升监管效率和协作水平。建设三个平台:实体运行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打造监测感知“一张网”,全面强化燃气、给排水、供电、通信等“城市生命线”安全防护;开工建设消防救援指挥中心,建成消防场站3座,完善5分钟消防救援圈;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加强学校、医院、企业、工地等重点场所安全监管。开展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抓好危化品、燃气、粉尘涉爆等10个重点领域整治;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回头看”行动,强化“四不两直”巡查督导,防止隐患回潮;深入实施全民应急防灾能力大提升行动,织密“预案+演练+培训”全方位、全覆盖安全网。

  提升治理效能。深化群众诉求服务“光明模式”2.0版,新增街道级示范点2个以上,保持诉求化解率99%以上,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区。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完善创文点位精准地图,构建精细化文明测评体系,升级“光明文明通”治理平台,深化点位长和全科网格机制创新,制定科学城城市文明公约,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探索“物业城市”治理模式,选取一个街道试点开展“城市管理一体化”建设,推行市容、环卫、园林等集成管理,深入整治背街小巷城市顽疾,新增1个五星级宜居社区。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新增400个“宜停车”泊位,建成3个机械式立体停车库,让广大群众停车更便利。深化“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实施“法治护航、与企同行”专项行动,推出家庭法律顾问计划,开展公共法律服务5000场以上。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争当“两山”示范。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严格执行开发建设生态保护“光明标准”,强化治理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天蓝水秀、生态宜居”示范城区。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打好“提气、净水、减废、降噪”攻坚战:完善大气网格化监控体系,一体推进尾气、扬尘、油烟整治,全年削减VOCs排放150吨以上,保持空气质量优良率不低于92%、PM2.5年平均浓度稳定达标;排查整治各类涉水污染源,加强河流跨界联防联控,保持辖区15条干支流水质稳定达标、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实现受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100%安全利用;持续建设无废城区,实施危废产生、贮存、处置全过程监管,实现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加强市政工程管理,实施“地面、地下”一体统筹,极力避免反复开挖、噪音扰民等问题。

  六、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和群众幸福质感

  扩大优质均衡教育。增加学校学位供给,建成启用光明高中园,加快国际学校落地,新改扩建学校7所,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新增公办学位1.46万个;打造6个以上托幼一体化试点。形成高质量品牌效应,加快深圳中学合作办学项目落地;促进深圳外国语、深圳小学到光明办学;推动光明中学、光明高级中学等跻身名校序列;引进培育名校长2名,建设名师工作室33个,推出千堂名品课程。打造科学城教育“双示范区”,建设科技创新教育示范区,新增科普教育学分制试点学校20所、校外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15个;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区,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社会实践基地5个,遴选生态文明特色学校5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讲堂8场。夯实优质教育底座,强化辖区高校与基础教育衔接贯通,积极构建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依托社区学校开办“家长课堂”等特色课程不少于200场,覆盖80%以上家长;严格落实“双减”要求,打造一批“双减”示范学校,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

  提升医疗卫生实力。加快建设中大附七医院(二期)、国科大深圳医院新院区、区妇幼保健院、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市中医院光明院区年内建成投用,完成国科大深圳医院三甲创建,引入1-2所高水平专科医院。深化医疗集团改革,构建医院、社康、疾控中心深度融合的医防协同体制,实现医疗数据全面整合、互认互通。提高医疗服务国际化水平,试点开设国际特需门诊,提供双语诊疗服务,开通国际医保卡应用渠道。谋划建设高端健康管理中心,提供国际化、定制化“深度体检”和健康管理服务。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布局社区医院6家以上,打造群众“家门口”社康服务示范点6个以上,新增全科医生100名以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nan/134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