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加注重规划建设治理,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不断增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高起点完善规划布局。全力争取国家批复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争取省级层面政策支持。加快推进市县镇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启动编制新一轮详细规划与专项规划,构建市县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编制新城片区总体规划和大郭庄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繁荣高铁新城片区,持续提升东南片区、吕梁片区生态和文旅功能,着力打造新增长极。编制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打造贯穿城区南北的历史文化轴。
高标准提升功能品质。实施五大类100项城建重点工程,完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促进城市建设补短补缺、提质提效。开工建设潍宿高铁,推进徐菏普铁前期工作。加快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4号线、6号线建设,促进公交、公共自行车与地铁有效衔接。提速市中医院新院、中山医院、德基广场等重点功能性项目建设,提高园博园运营水平,年内实现方特乐园开园、文庙街区开街。稳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实施三角线、铁货街等棚户区改造500万平方米,抓好130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市区供水提质增量工程和“北热南送”建设。打响徐派园林品牌,完善“10分钟公园绿地服务圈”,新改建口袋公园6个、绿道23.6公里。
高水平抓好城市治理。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成123个积水点治理,市区积水点消除率达到80%。深入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建成达标区19个,新建改造雨污管网50公里。针对背街小巷、小区“飞线”、电动车文明出行、工地围挡等痛点难点,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强化常态长效管理。创建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130个,新改建公厕50座,新增停车泊位4万个,公共停车泊位全部接入智慧停车系统。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积极破解无物业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治理难题。实施汉风工程,开展数字孪生试点应用,着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集中力量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确保县域经济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持续增强县城承载能力,年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1个百分点左右。坚持规模适度、突出特色、强化功能,支持重点中心镇建设新型小城市,积极打造工业型、商贸型、文旅型、农产品加工型特色小城镇,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提升工程,建制镇管道燃气通达率达到92%。
(六)更加用力抓好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保障粮食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严防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50万亩、产量保持在100亿斤以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50.9万亩,持续推进凌城大型灌区和7个中型灌区建设。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大本地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推动国家植物新品种测试徐州中心建设。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5万亩以上,加强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10万亩。
壮大乡村产业。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示范带和五环路都市农业示范带。推动绿色蔬菜、优质稻麦、高效水果、规模生猪、生态肉禽全产业链建设,力争五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持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十百千”工程,招引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40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深入推进“彭城新农人”培育工程,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打响“农香徐来”区域公用品牌,年内乡村休闲旅游收入超过75亿元。
建设和美乡村。持续实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推动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县镇村建设,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个、绿美村庄30个。改善老旧农房1.8万户,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众危房1000户以上。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污水治理,新改建农村户厕13.3万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2%。新改建农村公路227公里、桥梁37座,建成村内道路1000公里。推广“马庄经验”,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开展殡葬整治三年行动,力争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超过70%。
(七)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提升美丽徐州颜值。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按序时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突出扬尘污染防治,确保市区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率完成省定目标。强化“水污共治”,建立市级考核断面体系,推进跨县区协作共治和跨境河流联防联控,确保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88.6%。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5万亩,年内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6%、95%以上。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高风险遗留地块管控,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过98%。
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面落实园区限值限量管理,推进4个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抓好10个国家“山水工程”,实施95项年度生态修复工程,年内治理采煤沉陷区1.5万亩、修复矿山60处,力争大中型绿色矿山建成率超过80%。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年绿化造林3万亩。全域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加快推进房亭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创建美丽幸福河湖240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