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推进海淀第三图书馆对外开放,实施北部文化中心图书馆升级改造工程;打造彰显区域特色的文化新地标,推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展陈开放,筹建中关村“两弹一星”精神博物馆和曹雪芹文化博物馆,留住城市记忆;加快提升新建小区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品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培育中关村舞蹈节、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品牌,统筹举办公益品牌、传统节日、中关村系列演出季等文化活动。扶持、规范实体书店发展,建设“书香海淀”。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等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文化共同体。深化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完善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常态长效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海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完善接诉即办机制,建立区级回访中心;坚持以“每月一题”为抓手,优化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用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推动“接诉即办”由“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向“共商共治、不诉自办”逐步深化。持续推动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建设好、培训好、管理好社区工作者队伍;严格社区工作准入,动态调整社区工作清单。深化“城市大脑”建设,整合落地数字孪生社区等更多应用场景。
提高城市安全发展水平。强化安全风险综合防范化解,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推动区级公共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责任,继续做好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进一步加强韧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搭建区级应急广播平台,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筑牢防灾减灾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海淀,加强地方金融监管,进一步提升金融风险防控水平;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开展信访源头治理攻坚行动;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全力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持续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双拥共建,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五)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以改革激发“新活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提高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为导向,全面落实本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政策措施。扎实做好世界银行、全国和北京市营商环境评价迎检。深化落实“证照分离”和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持续推动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服务保障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北京)建设示范区创建。巩固拓展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成效。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一网通办”平台上的应用,不断深化“跨省通办”。完成全市首批“京策”平台建设试点任务,提升政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深入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和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抓实财源建设,优化“服务包”工作体系,主动上门、靠前服务,支持重点企业落地更多新业务、新板块,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高质量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严格政府债务管理,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政策,强化重点任务财力保障。牢固树立“财政”意识,加快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强化成本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入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持续巩固街镇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治理体系,优化国资布局,推动区属国企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打造“数智自贸”特色开放品牌。不断深化制度创新,促进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放。高质量建设中关村综合保税区,确保按期封关验收,积极争取试点实施“信息化围网”智慧监管模式,吸引更多优质创新研发企业入区。积极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不断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支持科创企业加强国际创新合作,鼓励创新型总部、研发中心落地发展。推动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主会场投用,精心筹办、服务保障2024中关村论坛,加快推动中关村论坛成为集科技交流和创新成果展示、发布及交易于一体的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加快推动“美丽海淀”建设,积极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以高品质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不断提升环境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创新与应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一微克”行动,协同控制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大力推动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制,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动南沙河、北旱河、永定河引水渠等片区雨污分流,深入实施“水清岸绿”行动计划。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加快构建集环境自动监测、污染源头管控、监管执法及智慧审批于一体的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体系。
持续推动城市环境治理提质增效。更大力度推动城市更新,全面实施片区融合更新。扎实开展市容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加快城市管理科技应用场景建设,健全环境建设管理检查闭环机制。强化垃圾综合整治,优化分类投放基础设施体系,规范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投放点设置;试点开展小件低值回收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再生资源预处理中心,进一步完善垃圾回收体系;强化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建立健全闭环管理体系,严厉打击违法运输消纳行为;全力推进垃圾处理终端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垃圾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