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地区生产总值(GDP):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地区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增加值之和,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2.固定资产投资: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变化情况。包括房产、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企业用于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大修理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等。
3.规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简称,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地方财政上划完中央、省级、市级财政收入之后地方留成部分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
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将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各项社会保障支出后,按照居民家庭人口平均的收入水平。
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人均收入。
7.“放管服”改革: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8.“专精特新”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
9.“小巨人”企业: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且上年度营业收入在1亿元至4亿元之间,近三年未发生过安全、质量、环境污染事故的企业。
10.三化三制:指为深化开发区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管理团队,而实行的开发区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
11.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是山西省为加快项目落地,在全省开发区推行的改革措施。分别指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项目供地标准化、投资项目建设领办代办。
12.6项指标:指开发区发展水平考核指标,包括工业投资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转型项目当年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产出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速、“四上”企业数增速。
13.高标准农田: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14.一产增加值: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本统计周期内(一般以年计)相比上一个统计周期增加的产值。
15.四好农村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3月4日提出的“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
16.城乡环卫一体化:指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卫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科学有序地开展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工作,彻底解决农村环卫事业发展滞后、垃圾围村及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17.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是描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状况的无量纲指数,综合考虑了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六种污染物污染程度,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值越大表明综合污染程度越重。
18.三类、四类水: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Ⅰ、Ⅱ、Ⅲ、Ⅳ、Ⅴ五类,三类(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四类(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19.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0.两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21.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2.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3.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4.“八五”普法:指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
25.六大基地:指文水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举措,分别为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碳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26.“985”重点产业链:2023年1月5日,市委书记孙大军在吕梁市委五届五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九个工业经济重点产业链”即铝镁产业、特钢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氢能产业、煤成气产业、碳基新材料产业、固废利用产业、白酒产业、医药产业;“八个特色农业重点产业链”即生猪产业、肉牛产业、食用菌产业、小杂粮产业、马铃薯产业、红枣(枣芽茶)产业、核桃产业、沙棘产业;“五个服务业重点产业链”即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旅康养、吕梁山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