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攻坚项目建设。实行一项目一专班工作机制,强化土地、资金、用工、用能等要素保障,全力抓好79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2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推动49个谋划储备项目尽快落地。着力优化核心商圈业态布局,重点聚焦康养、文旅、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领域,重点对接华润万象汇、吾悦二期等在谈项目,打造业态丰富、布局合理的“西部新城”。紧盯国家投资导向与重点领域,全力推进第33中学、垃圾处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二期等谋划债券项目,努力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全方位优化招商工作体制和考核机制,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发挥驻外招商小组前哨和桥梁作用,靶向精准发力。重点做好六个对接:对接国家和省近期出台的关于促进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提炼投资导向;对接市五大招商局,做好项目沟通和项目承接;对接国内同行业先进集群、首脑企业,依托特色主导产业开展以商招商和质量提升行动;对接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在园区增上升级项目;对接异地商(协)会组织,举办参加高水平展销交流活动;对接市政府职能部门,反映企业意见建议,助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精准把握更新与管理,在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上实现新突破
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深化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和城市更新行动,突出建管并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打造群众心向往之的美丽家园。
用“发展眼光”推动城市更新。坚持“优服务、强保障、促发展”的思路,紧紧抓住省园博会召开契机,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城市更新等重项工作。持续推进开元大道北延、新华西路等道路贯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格局。加快永济路改造提升、黄窑、赵庄北队等城市更新项目征拆,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用“工匠精神”点亮城市文明。深挖运河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和新时代运河文明有机结合,全面打响运河城市文明新品牌。精心谋划“大运河文化集中宣传月”系列活动,加强非遗文化保护。继续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持续开展“运河好人”评选活动。做好2023年惠民卡(券)发放,加快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园博园片区、十五中区域、南川楼给水所等项目周边环境提升,以园博园、南川楼文化街区等项目为重点,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元素,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强化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接续实施绿化提升行动。
用“绣花功夫”精细城市管理。围绕“线缆入地”、“外立面提升改造”等二十项重点任务,快推快干、狠抓落实。对照创城各项标准,进一步抓牢城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综合治理,规范便民市场,推广垃圾分类,强化城区执法巡查和环境整治力度;坚持试点先行,推进无物业小区实现规范化管理,打造干净、整洁、宜居的城区环境。
(三)精准把握污染防治重点,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立足点,聚焦抑尘、禁燃、减污、增绿等关键领域多点发力。
抓大气污染防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开展扬尘污染管控、重污染天气消除等专项行动。落实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全年PM2.5平均浓度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优良天数只增不减,让蓝天白云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标配”。
抓生态保护。持续推进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加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全面推行“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落实林草资源管护责任。谋划实施水系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提升水生态系统资源配置能力;完善水环境常态化管护机制,持续落实河长制,做好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坚持以网格化环境监管为主体,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抓绿色发展。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要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碳减排,推动能耗“双控”,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单位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目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四)精准把握改革与创新,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实现新突破
全面打响改革攻坚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抓好“放管服”改革,推动自助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强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考核,确保各项指标争先进位。打造“信易+审批”服务模式,推行办件材料承诺制和容缺受理机制,压缩跑办次数,提升审批效率;成立专业审批帮办团队,打通项目落地堵点、难点。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及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突破“卡脖子”技术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努力打造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省市重点科技项目,最大程度让企业享受科技创新政策红利。
持续拓宽融资渠道。落地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大跑部进厅力度,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支持。实施好助企纾困政策,支持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优化上市激励政策,储备上市公司资源,加强上市企业培育,提高直接融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