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的增长引擎。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专精特新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辖区优势,依托国网河北电力、中博能源等,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优先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中创为量子通讯、智美科技等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康养产业,全力推动上海张江生物等项目进度,为健康裕华注入新动力。积极推进未来新兴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国际汽车产业园、交通产业园、文创产业园等五个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力促尽早开工,打造未来产业发展高地。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省会主城区楼宇资源优势,科学定位楼宇功能,统筹做好顶层设计,重点支持科技、新能源等产业在楼宇内高端化聚集,年内打造2栋产业聚集度60%以上的专业楼宇。充分挖掘楼宇潜力,加快盘活闲置楼宇,“招租”与“招商”紧密关联,“一楼一策”推进楼宇特色化、集约化发展。对城中村改造新建楼宇,进行高端业态定制,对标前沿、提前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微园区。
(三)深入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在创新驱动上持续发力,增强发展第一动力
持续壮大创新主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科技创新的重点支出予以优先保障。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具有自主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催生更多“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年内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争列省市科技项目30项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强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年内新增10家以上。
全面优化创新生态。持续深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鼓励企业与驻区高校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经纪人”制度,争取最新技术、最新成果在裕华先行先试、就地转化。引导支持企业建设科研平台和创新中心,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研力量在裕华设立研发机构。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着力构筑人才高地。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高质量做好“英才入石”选聘,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实施海外引智行动,加快推进全省首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保姆式”精准服务。全面落实奖补政策,完善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配套供给,解决好人才安居、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实际问题,让人才来得安心、留得舒心。
(四)更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在建管并重上持续发力,打造美丽宜居城区
深入推进城市更新。高质量推进高铁商务区建设,为省会打造城市会客厅做出积极贡献;全面加快方村、东京北2个城中村试点项目进度,力争年底实现回迁入住;稳步推进2个1975年以前危旧住房更新项目,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尽快启动宋村拆迁改造,推动南王、南位等城中村改造项目早日开工。谋划实施美丽街区创建工作,确保始终位于全市前列。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不断提升建筑领域绿色发展水平。
全面补齐功能短板。全力做好仓丰路、仓兴街等市政道路以及复兴大街市政化改造、轨道交通4号线征迁工作,进一步拉开城区发展框架。稳步实施公厕提标和停车场建设,高标准完成18个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做好燃气、供暖等管网改造,不断提升城区承载功能。有序提升公园环境,因地制宜建设街旁游园、口袋公园。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南茵西街、方文路等7条规划道路建设,力争年内通车。
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全面加强城市规范管理,确保市容市貌整洁有序。持续开展私搭乱建违章建筑专项整治,推动工程围挡等问题“动态清零”。加强区管道路日常维护,确保设施完好率达到90%以上。深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常态化开展广告牌匾、共享单车、电动车等专项整治行动,塑造城区良好形象。加快房地产解遗步伐,严厉打击违法占地、违法建设、违法销售等行为,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五)全面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在惠企利民上持续发力,促进市场活力迸发
提升政务行政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统筹群众需求和基层承接能力,做到精准赋权、减证便民。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更多事项网上办理。加快数字政务建设,全面推行社会主体免费电子云章,实现更多政务服务免证办理。加强“红色帮办”服务,推行行政审批部门提前上门驻场服务,变“坐等审批”为“上门审批”。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倾情倾力服务企业。树牢服务企业和项目建设的“店小二”意识,强化对市场主体纾困帮扶,抓好各项惠企政策解读和精准推送。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压实领导包联企业责任,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家制度,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高度关注中小企业成长,精准帮扶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培育壮大充满活力的微观主体。积极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落实减税降费等惠企措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保障市场竞争秩序。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和信用监管,全面规范执法行为,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严控涉企收费,严禁强制摊派、罚款创收等行为,切实降低市场主体负担。严厉查处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