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山西省)大同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3月20日)

  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健康”方针政策,落实《关于促进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帮扶措施》,按照“三无”“三可”要求,实施营商环境3.0版改革;加大对民营企业进入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落实好财政资金奖补政策,持续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和12345热线民营企业反映诉求通道的作用,健全领导包联制度和入企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手续办理、融资贷款、要素保障等难题。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开展扭亏减亏、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市属企业尽快突破生存线、达到发展线。做强主营业务,提升2个投资运营平台的投融资能力,增强3个公共服务公司的供给能力,提升9个专业化产业集团公司的盈利能力,确保资产负债率下降0.5个百分点。同时,持续深化财税、金融等改革,确保取得实效。

  各位代表,改革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我们将矢志推进深层次改革,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京津冀,加快建设桥头堡,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五)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人才集聚、机制顺畅、敢为人先的创新标杆之城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创新资源,统筹抓好人才引进和成果转化,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制定出台高层次和紧缺型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吸引外地人才为我所用;建立大同籍人才常态化联系机制,共享政策、项目、招商信息,吸引本地人才回流创业;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取共建研发机构、设立院士工作站等途径,聘请兼职顾问和星期天工程师,实行“候鸟式”聘任、“周末”专家等柔性引才模式;加快建设人才疗养基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同康养研修,为大同发展建言献策。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启动京同合作创新城规划编制,充分发挥驻京招商引智工作专班作用,积极融入北京创新体系,与中关村管委会共建中关村大同科技园,引进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积极承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与航天科工集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中国农大、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院校合作,加快高速飞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机旱作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国家老年疾病监测临床研究中心等创新成果转化进程。

  深入开展“双创”活动。深入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支持本地和外地青年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创业示范园区,认定3家市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2家省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和1家省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力争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双突破”。

  (六)坚持城乡统筹,推动晋北城镇圈建设,加快建设张弛有度、特色浓郁、管理有序的魅力宜居之城

  聚焦建设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重点城市和消费中心,按照全省“一群两区三圈”总体部署,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和大县城建设,拓空间、提品质、补短板、强管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东连接、南拓展、西优化、北延伸、中提升”思路,重点推动高铁站综合客运枢纽建成投运;加快平城街西跨桥、开发区纬一路、同煤快线西段等工程建设进度;积极推动天黎高速云州街互通工程、大同绕城高速公路陈庄至肥村工程和国道109线208线过境改线工程开工建设;谋划启动采凉山互通、滨河路南延、北环路东延、北环高速公路等工程,加快平城、云冈、新荣、云州和大同经开区“五区”融合发展。支持各县区推动大县城建设,进一步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

  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27个,同步实施道路改造升级工程;开展“批而未用”土地清理专项行动,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实施御河灌区西干渠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南北通达、水系贯通、绿景环绕、鸟语花香”的高品质城市生态绿廊;全面升级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重点推动污水处理厂扩容、再生水回收利用、城市易涝点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环城高压新荣支线和燃气储气调峰等3个项目,新建改造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管网240公里,提高城市供应保障能力。

  加快古城保护修复。大力开展“古城建设攻坚年”行动,积极推进古城22条街巷道路改造工程,持续推进历史院落保护性修缮工程,完成西城墙、南城墙内部空间改造和法华寺博物馆建设,尽快启动永泰街西侧、教场街北侧等3条街道沿街建筑风貌整治工程,持续推进古城内市政基础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学校建设,增加古城的“烟火气”。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全省新型智能城市示范市建设,推动城市状态“一网感知”,建设用电、用水、可燃气体、烟雾传感等物联感知设备;推动民生服务“一网通享”,建设大同城市APP,通过数据打通、系统打通、业务协同,为市民及游客提供政务、社区、城市生活等优质服务;推动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建设政务办公系统统一门户,实现县区12345、110、城管、综治业务的信息化整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建设“能感知、有温度”的智慧之城。 (下转第四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b/671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