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民生保障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的风险防控和处置能力有待提升;政府自身建设还需加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不担当不作为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面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们看到,河东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天津“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更加凸显,河东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载体丰富,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聚力发展都市产业具有良好的支撑条件。只要我们拿出迎难而上的胆气和团结奋斗的志气,勇于担当、敢于斗争,一定能够书写河东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做好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区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四高”要求,更加积极主动推动市委部署安排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十项行动”见到实效,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稳底盘、激活力、增动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品质活力区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河东力量。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今年的工作千头万绪,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提振发展信心,坚持系统观念,纲举目张做好工作。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锚定高质量要素配置,实现发展质量效益新提升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做好土地整理储备和招商推介,推动际华3522厂等地块“净地”达标,推动东孙台、工业大学等地块实现挂牌出让。发挥项目投资关键作用。加快谋划、储备、建设一批重点项目,高质量推进第一机床总厂项目,积极推动津龙湾、井冈山路、龙凤酒店、管乐器厂等项目,打造具有河东特色的城市更新样板。积极推动金茂一热电三期等项目纳入市级重点项目,服务天铁装备升级改造、上实仰山等项目提速建设,形成接续滚动的项目源。提高金融服务发展效能。坚持产融结合,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实质性战略合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航运金融、绿色金融,持续推进“智慧小二”、数字人民币等金融创新场景应用。强化基金引导作用,支持优质私募基金项目落地。加强上市后备库企业培育,着力推动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培育建强创新主体。坚持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新增入库3-5家“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均超过10%。推进创建“地球信息与生态”“智能电力”“智慧核能”产业创新联合体,举办多样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持续推进“揭榜挂帅”,精准对接产学研用。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吸引创新人才。深入实施“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和“翔东计划”升级版,深化人才服务长效机制,做好发展机会、家庭保障等多方位支持,构建人性化、覆盖广、支持强的服务矩阵。加强人才发展载体平台建设,做好高层次人才评价工作。挖掘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区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IDC数据中心投入使用,为“城市大脑”及已有应用系统提供云网一体化资源支撑。以“智慧河东”建设为契机,推动信创产业发展,拓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建立健全平台经济生态体系,畅通政企数据双向流通,促进平台经济加快发展。
(二)锚定高水平改革开放,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营造良好环境,厚植发展信心,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先锋门户作用,主动对接央企及下属企业、科研院所、教育医疗机构等优质资源,确保落地京冀企业520家以上。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落实招商引资线索搜集、专班跟进、项目调度、签约落地“四项机制”,提升招商引税实效。赴京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都市圈等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引进投资10亿元级企业(项目)2个以上、注册资金亿元级企业10个以上,落地主导产业企业300家以上。服务对接天发药业、米粒科技等重点进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实现进出口额、出口额均增长4%以上,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2000万美元。全力优化产业载体布局。重点打造沿海河发展带,发挥渤海银行、金茂汇、天星河畔广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海城市广场等高端产业载体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海洋经济、港口经济,形成科技金融、国际货代和商旅文产业集群。加快推动金贸产业园区建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升园区软实力,补强“电”“核”产业链条,聚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创意设计和科技服务业。推动三联大厦、万海大厦等重点楼宇提升改造,全年盘活空置楼宇5万平方米,打造1-2座特色楼宇。做好老旧厂房梯度开发,新盘活3-5处老旧厂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主动融入“双中心”城市建设。完善海河东岸新消费走廊功能,扩大金茂汇综合体消费带动力,服务嘉里中心二期加快建设,推动俄欧风情街竣工开业,助力打造棉三创意街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提升“万爱”等商圈能级,调整优化各商业综合体面积5万平方米、品牌200个以上。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全年引入新兴业态和特色品牌天津首店及区域首店30个。打造3-4个夜市品牌项目。政企联合发放消费券,办好第三届海河国际消费季河东促消费活动,打好提振消费信心组合拳。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认真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加快推进区属国企投融资功能改革,不断优化区属国企结构布局。建立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强化穿透式监督。加强“智慧国资”平台建设,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和依法合规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聚焦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打造有温度、高效率的河东政务服务品牌。深化“一件事”改革、“证照分离”改革,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持续开展营商环境常态化监测,确保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比例均不低于90%。全力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加快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扎实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快打造“诚信河东”。拓展智慧监管新模式,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实现新注册市场主体增长10%以上,新增民营企业200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