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新成效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促进生产要素活力迸发,创新潜能加快释放,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积极打造营商环境创新区。坚持“河西就是品牌,人人都是环境”,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以一流、精准、高效、暖心的服务呵护企业成长。深化承诺审批、容缺受理、证照分离等改革举措,基于市“政务一网通”平台打造河西政务服务“旗舰店”,完善服务重点企业(项目)“大联席、小机制”。强化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有效衔接,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应用,让失信者处处受限,守信者一路绿灯。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创新生态,厚植创新土壤,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发展的引领力、支撑力。加快提升科技企业创新能级,做好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和瞪羚企业评价入库工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65家以上。深化与天津大学合作,推进新八大里区块链主题园区建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推进质量强区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促进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有效提升。落实“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发挥天津市电子信息与大数据人才创新创业联盟作用,推进人才链、产业链、项目链、技术链、资本链深度融合,凝聚协同创新强大合力。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接链、促需、护企常态化机制,宣传好兑现好各项惠企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入挖掘和培育发展“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创新化发展。完善企业上市培育储备机制,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加快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新增市场主体1万家以上,其中民营企业4500家以上。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战,做强做优国有资本,促进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3个国资运营平台战略性重组“后半篇”文章,强化主营业务,提高运营水平。出清10家低效、空壳、僵尸企业。实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脱钩和集中统一监管。加快“智慧国资”平台各模块应用,提升国资监管能力,有效防控企业债务风险。
不断提升开发开放水平。推进陈塘科技商务区开发建设提速提效,坚持“产业+地产”思路,有序推进成熟地块出让,推动渤海无线电厂老厂房活化利用,聚焦总部经济、设计产业、科技创新,开展靶向招商引企,打造产业发展高地。坚持大招商招大商,积极参加津洽会等大型活动,广泛开展外埠招商推介。加强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不断扩大招商“朋友圈”。完成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额124亿元。聚焦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三、着力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持续打造精明增长的宜居城区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加快构建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城市建设管理体系,让河西更加文明宜居、精致精美。
深化文明城区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管行业就要管文明”,实施文明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富有河西特色的文明品牌。建设区级志愿服务平台,以志愿服务助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爱心联盟·奉献社会”全民公益行动。深化市民文明好习惯养成行动,着力培育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
提升城区载体功能。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工匠精神推进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完成陈塘科技商务区城市设计提升和控规调整。配合市级部门启动海河柳林区域开发建设。积极推进棚改地块土地出让。建设项目实现开工397万平方米、竣工90万平方米。实施友华路、鄱阳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妥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启动条件成熟地块城市更新项目。改造33公里供热老旧管网。完成地铁房屋征收任务,服务推动在建地铁项目加快建设。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达标覆盖率增至32%以上。大力推动中央绿轴建设。加快推进区人防指挥所建设。
抓实城区精细管理。以精品理念、绣花功夫打磨城区品质,打造全市精细化城市管理先行区。持续推进城市管理“一网通管”系统建设,建成区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达到5个、垃圾分类箱房达到171个,有力推进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完善违法建设治理长效机制,对新增违法建设“零容忍”。养护维修道路7.3万平方米,疏通排水管道270公里,修缮补建14条道路和文玥北里排水设施。新建改造11座公厕。加强对解放南路以东等新建地区配套设施接收管理。规范道路停车秩序,利用零散地块开辟停车泊位,挖掘盘活地下停车场(库)资源,缓解群众停车难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推动重点企业减碳降耗,试点建设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双碳”主题公园,创建52个绿色社区。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和夏季臭氧防控专项行动,降尘量达到年度考核目标,PM2.5平均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向好。实时监控重点入河排口水质,雨污分流改造52个小区、3条道路。完成2个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完善“跨界河湖长”和“河湖长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实现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落实落细林长制,确保一树一园有人管、管得好,新建补建部分道路、新交接地块绿化22万平方米,见缝插绿打造“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