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新的征途不容懈怠。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经济指标增速低于预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有效形成;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产业发展优势不够明显;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优质教育、文体资源供给不足;房地产及金融领域遗留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政府系统作风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一定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努力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市经济总量过万亿、实现弯道超车的冲刺之年、决胜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区委五届五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裕华篇章作出新贡献。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进出口总值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聚力科技创新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政策,及时落实企业上市前扶持政策,定期组织优质企业、政府部门开展政策宣讲和业务培训,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行业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积极构建“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向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方向发展。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年内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推荐80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强化创新平台搭建。支持辖区科技企业打造市级以上孵化载体、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引导辖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成长一批”的良好态势。主动融入“京津雄研发、石家庄转化”创新体系,用好省市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冀在石转移转化优惠政策,争取更多创新平台落户裕华,更多京津雄先进科技成果在裕华转化。
强化人才强区建设。用足用好省会“15条人才新政”,加大奖补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突出“人才+产业”、“人才+项目”导向,加大市场化招才引智力度,努力做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做大一个产业。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发现本地人才,全面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发展有未来。
(二)持续抓好产业优化升级,催生产业转型新动能
提升产业能级。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抓,进一步做强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提升完善欢乐汇、和悦汇、星悦荟及永昌里、雅清街、火车头等商圈和街区功能,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加速方北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持续增强主城区商贸活力。大力发展金融、软件服务、电子商务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找准裕华区产业发展与全市五大主导产业的契合点,借势布局、凝聚合力,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形成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在高铁片区布局总部经济发展聚集区,加快汇聚一批具有区域中心能级、综合效益贡献度高的总部企业。高水平发展数字经济,准确掌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高标准谋划建设辐射华北的智算中心,吸引带动数字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现代产业园区谋划建设力度,支持裕华汽车园等园区持续做大做强,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加速“医疗+康养”产业布局,推动天利合、绿凯等4个养老项目交付、福美问道颐养城等康养项目进展,推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家庄医院等重大医疗项目加快建设,促进裕华医、康、养产业的深度融合。
护航产业发展。厚植产业发展土壤,推动资源向项目聚集、要素向项目聚拢、力量向项目聚合,大力培育壮大“链主”企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吸引更多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现代产业项目入驻裕华。大力推行项目投资并联审批、容缺审批,开设绿色通道,为项目落地、企业落户提供一站式办理。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精准落实各项惠企政策,降低企业用地、用人、融资等要素成本,为市场主体多下“及时雨”,多送“雪中炭”。
(三)持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启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抓项目强支撑。实施“项目落地年”行动,强力推动华清科技、汉尧双碳等用地产业项目,南王、宋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及应建未建配套教育设施等民生保障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引领作用,紧盯总投资126亿元的10项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早开工、快建设、早达效,推动形成更多实物量和投资增量。抢抓中央增发国债以及设立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等重大机遇,梳理申报一批符合投向领域、前期工作成熟、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加强债券项目常态化储备,为投资增长提供后劲。全年谋划实施千万元以上建设类项目66个,总投资763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4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