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天津市)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

  (一)全面提速京津产业新城建设,深度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和产业群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促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和园区更新有机融合,加快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新平台、高端产业集聚新高地、京津科技人才创新城。

  创新体制机制。高效能运转京津产业新城管委会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设立平台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建设。探索产业混合用地、弹性供地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有机融合。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机制,深化与北京海淀区、北京经开区、天津经开区、天开高教科创园及京津冀高校院所合作,促进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精准对接、就近配套,推动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产业、科技、金融、人才融合发展的集群产业生态。探索创新京津冀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通武廊”改革试验示范,扩大对接合作,完善政策机制,在区域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突出“一核引领”。聚焦“京津智谷、科创新城”定位,做强京津产业新城核心区,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着力提升科创服务能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打造产业协作示范区、科技创新策源地、产城融合生态城。大力推进中央创新区开发,适时启动科创发展主轴等标志性区域建设,定制化打造总部楼宇、创新平台、双创基地,引进培育一批总部项目、科研机构、“高精尖”企业,推动天大合成生物前沿研究院、特变电工“六中心一基地”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深化“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绿云”一体联动,构建“技术转移+成果孵化+商业运营”全过程服务体系,健全园区与高校院所“高频握手”通道,加快补齐概念验证、小试中试、检验检测等关键环节,大力引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促进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对接融通、深度耦合。设立京津产业新城母基金和子基金群,助力高科技产业项目加快落地、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动核心区与城区联动发展,完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金融服务功能,打造新型现代化社区,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做强“多点支撑”。武清开发区聚焦智能科技、生物医药产业,实施创业总部基地、国际企业社区、中欧产业园等载体提升工程,启动开发区一期更新工程,推进“协同创新低碳智慧”数智园建设,培育壮大智能轨道交通、智能机器人、合成生物、中医药等特色产业,当好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龙头”。京滨工业园聚焦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加快拓区载体建设,打造京滨—中关村协同发展基地,建设全国节水产业科技园,推动中金大数据一期、宏远腾风等项目竣工投产。汽车产业园聚焦汽车及核心部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快基础设施提升和载体建设,打造航空航天高端铝深加工产业园,推动台铃天津制造基地、法拉达二期等项目提速建设,清联智造、来金二期等项目竣工投产。京津科技谷聚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环保企业公共制造通用平台和咨询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中钢研集团高温合金、融科智汇新材料、河北工业大学产学研基地等项目,加速产业创新升级。电商产业园聚焦互联网科技、仓储物流产业,加快佰鸟纵横折叠技术转化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新型电商产业和平台经济发展质效。高村科技创新园聚焦人工智能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产业,深化云数据应用主题园区和智能算力建设,做实做优清数科技园,发挥全区数字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福源经济开发区聚焦新型建筑材料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进福源智汇产业园建设,高效开展“二次开发”“腾笼换鸟”,加快提升园区品质。各有关镇街分园聚焦产城融合、镇园一体,加快组团式高质量发展。

  深化“全域联动”。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科技现代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牛鼻子”。对照疏解清单和产业链图谱,以在京央企二三级总部及创新业务板块、知名民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等为主攻方向,更多引入北京优质资源,市场化机制引进北京资源新设机构150家以上,北京资源落地协同项目投资130亿元以上。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重点企业牵头组建联合创新共同体,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市级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分别保持490家、40家、32家以上,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05亿元,新引进各类人才1万人以上。坚持做大做强产业链。实施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工程,建立落实“链主+链长”协同牵引机制,加快壮大智能科技、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扩大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及核心部件产业优势,推动自行车、绢花、地毯、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抢占未来智能、合成生物、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促进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坚持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深化数实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引进数据应用、工业互联网、软件开发等领域优质项目,深度挖掘利用数据价值,打造“云联数算用”全要素产业集群。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完成60个技改项目和30家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加快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科学合理开发风力光伏资源,统筹布局新型储能项目。

  (二)精心打造大运河文化生态发展带,推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与乡村全面振兴有机融合

  坚持文化为魂、生态为基、发展为要,以大运河为纽带,整合全流域各类资源,有效导入消费群体,带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武清特色周末经济品牌,加快建设“北运河休闲理想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b/1041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