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持续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奋力开创制造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数字青岛建设新局面,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打造“工赋青岛 智造强市”城市新名片,重塑青岛制造新优势,再创青岛制造新辉煌,为推动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强支撑,为引领制造强省、服务制造强国建设贡献青岛力量和青岛智慧。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企业服务,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先进制造业集聚,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双轮驱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区域协同和全球布局,打造制造业合作竞争新优势。

  坚持需求牵引与供需联动相互促进。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消费升级引导有效投资,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优化制造业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高质量新供给催生多元化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坚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向发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赋能企业智能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变革,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坚持系统谋划与重点突破有机统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产业空间布局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强化产业链精准设计和供应链高效协同;聚焦产业基础薄弱环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发展目标

  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全力打造五个一流产业集群,改造提升四个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三个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创新能力不断跃升,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和融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竞争力全面增强;产业生态更加完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跻身全国前列,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培育,制造业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强势崛起,率先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综合质量效益跃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亩均效益水平稳步提升,制造业支撑和引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力争达到6%。

  --企业创新能力实现新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明显提高,部分领域“卡脖子”技术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1%。

  --产业结构优化取得新进展。现代海洋产业全面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牵引能力持续增强,产业集群能级明显提升,产业集聚度大幅提高。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5%,五个国内一流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数字智能融合取得新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发展,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

  --绿色低碳发展实现新突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利用水平显著提升,高效、清洁、低碳、安全的制造体系加速构建。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市场主体培育取得新成效。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初步建成,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千亿级企业5家左右,百亿级企业超过2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力争达到600家。

  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

  属性

  综合

  质效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24.9

  29左右

  预期性

  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5.5

  6

  预期性

  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30.8

  35

  预期性

  创新

  能力

  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

  2.3

  3.1

  预期性

  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占比(%)

  10.1

  (2019年)

  35左右

  预期性

  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

  41.1 (2019年)

  60左右

  预期性

  结构

  优化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20

  预期性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4.8

  10.5

  预期性

  数字智能

  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

  65.9

  71

  预期性

  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54.6

  70

  预期性

  绿色低碳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降幅(%)

  8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

  27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降幅(%)

  34.4 (2019年)

  约束性

  企业

  培育

  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累计数量(家)

  237

  600

  预期性

  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数量(家)

  43

  70

  预期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dong/2022-04-30/224.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