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五、重点任务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突出任务工程化,协同推进“强基、锻链、赋能、倍增、育苗、聚合、双碳、链接”八方面重点任务,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强基工程”,着力增强制造创新体系效能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全面增强制造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全力推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行业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联盟、联合实验室,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以省级和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重要支撑、以企业研发机构为补充的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和产品攻关任务、国家和省重点研发计划,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专栏三: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1.   山东省高端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面向家电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速实现创新技术成果商业转化,构建技术创新生态和场景生态,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   山东省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进行光学设计与关键工艺、图形运算、人体工学、空间感知与人机交互等方面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成果转化,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3.   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依托公共研发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四个子平台,开展行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二次开发和项目联合攻关。

  4.   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聚焦工业云、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数字仿真、系统工程、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工业互联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集聚工业互联网行业优势科技资源,开展技术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示范。

  5.   山东省海洋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建设海洋糖工程药物、现代海洋药物、现代海洋中药、海洋功能制品、海洋药用资源、海洋微生物工程六大研发平台,新药筛选与评价、质量分析与测试、制剂研发、海洋药物工程技术四大公共服务平台。

  2.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制造工艺和装备、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开展基础能力评估。定期发布产业技术和产品创新需求目录,采取“揭榜挂帅”“专家组阁”等方式,着力突破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瓶颈。积极参与承接国家和省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增强源头技术供给和产业发展原生动力,提升产业基础宽度和厚度,促进产业链整体跃升。到2025年,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1%。

  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定期发布重点自主创新产品推荐目录,通过政府首购、订购等方式支持创新产品和服务。充分借助保险补偿机制试点,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推广应用。推动高校围绕产业需求,开放创新资源,输送专业人才和高质量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4.大力实施企业技术改造提升。深入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加强投资引导、突出项目支撑、完善政策配套、强化服务保障。完善普惠性企业技术改造奖补政策,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业态、新模式实施更大力度、更高层次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更新技术、优化工艺、改进装备、创新管理、升级产品、拓展服务,落实“五个一批”项目分类推进机制,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清单管理,实现项目建设全程跟踪服务对接。开展“技术改造政策进基层”“技术改造活动百日行”“进企业、促项目、稳投资”等服务活动,为企业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实施“锻链工程”,着力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建立健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持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1.建立健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实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建立完善“链主”企业牵头主导机制、产业链联盟合作机制、产学研协同推进机制、要素保障服务机制,加快构建龙头牵引更加有力、衔接配套更加紧密、双创要素更加集聚、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的优良产业生态。

  2.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对优势产业实施强链,打通龙头企业配套产业链,并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壮龙头、强配套、提能级,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效应。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施建链,围绕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补关键、补平台、引高端、引人才,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引领性、带动性、支撑性的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产业加快崛起。对传统产业实施稳链,疏通供应链运转梗阻,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品牌价值、改善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生态,促进全产业链扩容增量。

  3.强化质量标准支撑。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助推企业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方位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青岛制造品质。实施数字化质量管理赋能,深化青岛制造业标准先进性评价,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高校院所参与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制定和修订。

  (三)实施“赋能工程”,着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制造业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

  1.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加快打造融合发展平台。实施“工赋青岛”专项行动,构建“一超多专”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以卡奥斯为代表的“双跨”,以及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平台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发展。持续推进场景开放,分行业、分领域定期发布工业赋能场景清单,探索推行“一张清单、本地对接、全省通用”模式,引领建设国家(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

  完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千兆光纤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Handle标识解析全球节点(青岛)、家电和机械等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项目,布局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山东分中心,持续提升数据汇聚、分析、应用等综合服务能力。

  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力度,实施重点领域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组织开展青岛市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认定,加快企业核心业务场景数字化改造,构建以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体系。鼓励“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深入推进企业“上云用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数字化设计企业。加大计算机视觉、语言图像识别、智能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建设国家(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制造业。加快推进数字化园区建设,推广应用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提升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

  2.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大力培育和推广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精益制造与柔性制造,加快发展敏捷制造与虚拟制造,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时效性需求。聚力发展智能制造与集成制造,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和应用能级,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大众创、众包、众设、共享、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应用推广力度,加快培育一批专业设计机构、工业设计大师、知名设计品牌,提升工业设计能力。

  促进制造业重点行业和服务业重点领域双向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超高清显示终端等先进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生态,推进制造业服务延伸。推进设计、研发、实验、检测、维修等专业化服务,以及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优化等服务业与制造业重点行业全链条深度融合。

  (四)实施“倍增工程”,着力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坚持“培优培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垂直整合与横向拓展倍增发展,引领塑造一批制造业“头雁”。

  1.加快打造生态主导型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支持企业间开展“跨产业、跨区域、跨所有制”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加快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增强行业生态话语权。

  2.支持重点企业跨越式发展。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大中小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模式创新、生态创新、共享创新”,提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建立需求导向扶持机制,提供定制化的政策支持,重点推进海尔“四年5000亿”、海信“五年3000亿”、青啤“110亿打造11个重点项目”等倍增计划实施;因地制宜支持各区(市)遴选的重点规模以上企业倍增,大力培植一批主业突出、辐射明显、竞争力强的中坚企业。到2025年,力争培育千亿级企业5家左右,百亿级企业超过20家。

  (五)实施“育苗工程”,着力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进一步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强化品牌建设,构建品牌生态圈,打造高质量发展市场主体。

  1.强化多梯次企业培育。强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等载体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5年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争取达到600家。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深化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施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培育提升行动,打造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隐形冠军”企业,形成多梯次企业培育发展模式。

  2.强化“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建设。加大“品牌战略”推进力度,开展新一代“青岛金花”评选。加强品牌企业梯队建设,开展“青岛品牌日”“青岛名牌神州行”品牌培育行动,构建青岛制造品牌生态圈,提升青岛制造品牌影响力。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实施优质工业品严选计划,优化产品供给结构,促进消费升级。

  (六)实施“聚合工程”,着力引导资源要素集聚发展

  集聚产业要素、创新要素、生态要素,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推动要素集约利用、实施园区整合提升,加快打造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载体。

  1.开展产业集聚区提升行动。加强产业集聚区的道路、桥梁、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完善产业链条,提升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和区域协作配套水平,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建立项目落地评价机制。实施园区整合提升,鼓励发展水平高的产业集聚区,整合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碎片化产业用地,推动要素集约利用。

  2.推进各类产业园区联动发展。建立园区梯次管理体系,鼓励特色产业园区择优升级为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支持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将现有符合条件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一并纳入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管理体系并享受奖励政策。统筹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国际招商产业园等各类重点功能区联动发展,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资源有效链接与共享。健全各类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定期评估机制,实行园区“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载体。到2025年,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均超过80%。

  (七)实施“双碳工程”,着力构建绿色安全制造体系

  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构建高效、清洁、低碳的制造体系。

  1.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平台,培育并发布一批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和工艺。支持企业参加国家绿色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绿色制造标准落地。鼓励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范、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等方式提高行业供应链绿色化水平。

  2.协同推进低碳节能发展。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制定重点行业碳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深入开展重点行业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强化“节能监察+节能诊断”,引导企业对标达标,有效降低存量能耗消费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新一轮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和资源化利用行动,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引导企业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

  3.持续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安全与发展,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切实压实安全生产属地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鼓励企业开展安全技术装备升级换代,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安全生产指导,狠抓源头预防管控。推动化工园区规范发展,持续引导化工企业“进区入园”。加快先进安全(应急)装备和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安全(应急)产品供给能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dong/2022-04-30/224.html

收藏此文 赞一个 ( ) 打赏本站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扫描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扫描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