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内蒙古)包头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

  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科学合理的编制环廊城市氢能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以加氢基础设施网络化为主体,打通燃料电池汽车互通路径,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协同高效的氢走廊,实现氢能基础设施与燃料电池汽车协同发展,扩大区域协同推进氢能产业示范效应。

  第一阶段重点规划(2023—2025年):立足于现有氢能产业基础,以呼和浩特市为氢能走廊核心点,推进建设3条氢高速示范线路,示范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以G6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乌海段、G18乌海——鄂尔多斯段、S24准格尔旗——凉城——察哈尔作为氢能高速构成氢能环廊外线,沿线建成加氢站20座,初步形成氢能高速走廊示范。

  第二阶段重点规划(2026—2030年):大力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发展,在第一阶段3条氢能高速基础上,进一步在环廊城市之间规划建设的G65鄂尔多斯——包头段、S35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段、S26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兰家梁段、S24察哈尔——乌海段、规划建设的G55察哈尔右翼后旗——右旗前旗段、S31准格尔旗——呼和浩特外环线段、S27鄂尔多斯物流中心——呼和浩特外环线段等线路建设10条以上氢高速公路和联络线,沿线建成加氢站40座,拓宽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范围,初步形成氢能环廊网状高速公路。

  五、经济性分析与综合效益评估

  (一)产业规模

  到2025年,氢能关键装备制造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制氢、储运、加注及终端应用等各环节可形成产值近30亿元,制氢、储运、加注及终端应用上下游产业链装备制造业可形成产值超过350亿元。

  到2030年,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可达到600亿元以上。其中,制氢、储运、加注及终端应用等各环节可形成产值达70亿元,制氢、储运、加注及终端应用上下游产业链装备制造业可形成产值超过530亿元。

  (二)投资估算

  到2025年,氢能产业累计新增投资额将达到120亿元。其中,与氢能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投资总额为50亿元制氢、储运、加注及终端应用上下游产业链装备制造业生产线、配套设施、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70亿元。

  到2030年,氢能产业累计新增投资额将达到220亿元。其中,与氢能生产和消费相关的投资总额为140亿元,制氢、储运、加注及终端应用上下游产业链装备制造业生产线、配套设施、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80亿元。

  (三)政府税收

  发展氢能产业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氢能生产和消费领域和装备制造业两部分。

  2025年,氢能产业相关税收收入合计约10亿元(当年税收额,下同)。2030年,氢能产业相关税收收入合计为15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氢能产业管理和服务。包头市能源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氢能产业发展工作负总责,做到统筹规划、逐层落实,形成发展氢能产业合力。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单位在发展氢能产业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强化氢能产业管理和服务。

  实施规划引导。系统谋划氢能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示范运营推广等专项规划和实施细则,加强各专项规划与城市总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强化目标考核与问责,统筹推进全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工作,对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领域做出法治界定,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建设标准体系,建立氢能产业监督管理责任追究体系,探索建立补偿机制,将发展规划纳入法治建设层面。实施评价考核与问责,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着力构建氢能项目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持续深化健全项目管理体制,以项目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审查为抓手,着力提升项目安排的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水平,量入为出合理确定项目储备规模。坚持安全、可持续发展原则,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责任,确保氢能产业链各环节的设计、制造、运营等符合安全标准规范。

  支持各旗县区、稀土高新区结合产业发展要求,出台加氢站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加氢站审批流程,落实加氢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制定完善建设管理规范、作业安全规范、专用加注装置、储运装置等技术标准。鼓励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加氢站的运营安全和运营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和加注氢气成本。

  (二)政策保障

  构建政策体系。争取国家关键技术研发补助、加氢基础设施补贴、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等政策支持。加快制定出台氢能产业扶持政策,形成引领氢能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购买氢燃料电池重卡、公交车、物流车、专用车补贴,加氢站建设投资补贴,制备高性能储氢材料、氢燃料电池材料补贴,氢能产业研究机构专项经费支持,氢能人才落户奖励等。

  细化招商政策,实施精准招商。围绕制氢、储氢、运氢、加氢以及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大力引进和培育氢能生产企业。针对氢能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特惠政策。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的作用,实行抱团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增补和拓宽产业链,重点招商产业关联度大、产业聚集度高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储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xibei/840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