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坚持绿色发展,持续优化生态环境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决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做好第三轮督察迎检准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全年无重度污染天气。落实河(湖)长制,开展金沙江会理段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黑臭水体消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确保各类水质全面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土壤环境日常监管执法,全面做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及整改工作,确保完成各类受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目标任务。统筹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化农业产业节肥降污,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深化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建设,确保81家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70%以上,力争新创国家级绿色矿山2座。落实田长制、林长制,做好国家森林督查发现问题整改,确保销号率100%。投入5000万元,全面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三化”建设水平,推动常态化治理向纵深发展,坚决守住“两条底线㉕”。持续做好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加强水生态修复,开展河湖“清四乱㉖”和非法采砂清理专项整治行动,建成河道砂石采运管理信息平台,确保34座小水电生态下泄流量全部达标。
深化低碳节能发展。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支持水电、风电、光电应用,加快投资4.78亿元的秀水河矿业红星沟尾矿库和白草排土场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持续做好散乱污综合整治,逐步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深入开展节能降碳宣传教育,建设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
五、坚持多点发力,持续维护社会稳定
坚定不移守好风险红线。树牢底线思维,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完善社会风险研判评估机制。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加强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适度控制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规模,不新增并逐步化解政府隐性债务,严格把控项目融资规模,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深化防邪打邪治理,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和反恐防暴工作,加强枪爆危化物品等隐患排查整治。
坚定不移筑牢安全底线。持续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15条措施,抓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执法监管。守牢“四大安全”底线,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坚持源头治理和日常监管相结合,抓好城镇燃气安全、自建房清理。持续整治道路交通安全,新建安防设施288公里。健全小水电安全监管制度、关停一批风险较高或无力整改的小水电。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强消防管理,守好古城消防安全,建成黎溪、云甸乡镇消防救援站。严厉打击整治“两抢一盗一诈骗”“黄赌毒”“食药环林知”等违法行为。健全应急指挥保障体系,增强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六、坚持赋能创新,持续激发经济活力
深入实施重点改革。持续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健全政府采购制度,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供销领域改革,推进社有企业公司制改制,支持有条件的社有企业重组,逐步实现基层供销社实体经营。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性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完善国资系统人权物监管、考核、评价体系,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增强“造血”能力。
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行动,力争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6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户,创建州级孵化器创新平台1个,培育州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州级专家工作站2个。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长效机制,发挥好石榴、烟草、茭白科技小院科技惠农作用。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积极引进教育、卫生等各类技术人才。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推进74家就业见习基地建设,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全面扩大开放合作。落实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制定《推动会理会东宁南一体化发展会理实施方案》,引领三县一体化建设,共同打造区域投资推广品牌,加快推进乌东德库区生态走廊等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项目落地。聚焦“六大突破行动㉗”全面开展链式招商,积极组织参加知名企业四川行、西博会、农博会等各类重大投资促进活动,强化招商项目跟踪服务,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个,引进州外新增投资35亿元以上。支持企业发展石榴、野生菌等农副产品出口业务,实现外贸产值2000万元以上。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贯彻实施凉山州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加快更多事项实现“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川渝通办”,深化无差别综合窗口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事一次办”和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使用,落实《会理市乡镇(街道)便民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实现网上应办可办。继续落实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等系列政策,用心用情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妥善处理中小企业欠款问题,确保优化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置率100%、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争创全省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