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聚焦“成效巩固、示范引领”,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常态化”抓好防贫监测。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3+1”保障巩固,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建强“五员队伍”,创建“五型社区”,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和新型城镇化融入步伐,推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高质量发展。“多元化”促进农民增收。持续实施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贯彻促农增收34条措施,落实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鼓励市内企业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以工代赈项目投入中的劳务报酬比例保持在20%以上。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扎实开展专项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想方设法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做大农村集体经济,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拓宽经营性和财产性增收渠道。“规范化”实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36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推动形成一批示范强、模式优、多样化的乡村振兴示范成果。全力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持续推进村庄规划、建设、治理全覆盖,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建成农村饮水管网352公里,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600户以上,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六)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以赴推进生态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高要求实施污染治理。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保持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重拳整治违法开发建设、非法倾倒工业废渣、污水直排等破坏生态行为。启动耳寨、洒金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推进桔山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新建雨污管网6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8%以上。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推动药肥减施,提高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高标准强化生态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严守106.6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好“河(湖)长制”,启动楼纳河综合治理,推动桔山河省级美丽河道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黄泥河保护与开发利用。巩固万峰湖综合整治成果,积极推动三省区五县(市)共同保护和合理开发机制落实落细,全力打造百里生态屏障、百里产业长廊、百里风光画卷,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质量转变。落实好“林长制”,持续推进矿山恢复治理,实施石漠化治理40平方公里,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新增营造林6万亩以上,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0%以上。积极推进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和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高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口,分步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无废城市”创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支持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园区等创建行动,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七)聚焦“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全力以赴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持续强改革、促开放,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深化改革再发力。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行政审批“三减一降”,落实容缺承诺审批制度。深入实施“一窗通办‘2+2+2’模式”改革,推进政务服务“2+1+1”试点工作,持续推进“五个通办”,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可办率达80%以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国资国企、财政管理体制、医药卫生、教育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营商环境再优化。深入落实《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擦靓“贵人服务”兴义义龙品牌,全力打造西南地区一流营商环境。探索建立企业问题、政府服务“两张清单”,加大“1+3”包保服务力度。注重打好“政银企”合作“组合拳”,更加精准满足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强化法治保障和履约监督,坚决整治窗口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切实维护投资者权益。对外开放再突破。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全力拓展开放合作空间。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重点区域,强化产业协作配套,深度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认真落实“产业大招商突破年”各项部署,大力实施产业大招商攻坚行动,力争对外引进优强企业40家,到位资金150亿元。
(八)聚焦“安全稳定、平安建设”,全力以赴防范化解风险。坚持把维护安全稳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深化运用“六防六化”工作方法,大力实施社会安全稳定专项攻坚行动,坚决守牢安全稳定底线,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兴义”。抓细债务和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投资导向,落实政府投资项目债务风险审查制度,坚决遏制债务增量。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化解债务存量。强化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加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抓牢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化解。深入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和问题隐患排查整治,抓好煤矿和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工地、校园安全、食品药品、消防等安全监管,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持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高压态势,纵深推进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持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抓实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全面提升全民守法意识。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坚决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执行“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推动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高效运转,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提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