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焦“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用好用活“强中心城区”政策机遇,奋力推进城镇大提升,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以上。着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倍加珍惜住建部“支持兴义市开展城市更新试点”历史性机遇,有序推进老城片区、下五屯科佐屯片区城市更新,实施街心花园、湖南街街景风貌提升改造工程,完成穿云洞公园、八一公园、大佛坊、湾塘河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持续推进城镇“四改”,完成改造棚户区4315户、老旧小区90个、背街小巷423条,新建(改造)地下管网109.53公里。着力补齐城市基建短板,建成金州大桥、延安路地下通道,推进兴义高铁站前交通枢纽、桔康路至响水路连接线、新州医院地下通道等项目建设,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2000个、新能源充电桩120个。着力提升城镇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实施三角梅景观提升改造项目,完成机场出入口、兴义东出口、桔山大道等重要节点提升改造,力争建成区绿化率达41.8%。用好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大力整治违法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户外违规广告等城市“顽疾”,打造中兴街、街心花园等一批商业街区文明示范点。探索城市社区小区综合治理新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效能和水平。着力培育壮大城镇经济。积极推动房地产转型发展,探索发展康养地产、旅游地产,推出一批高品质住房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更好居住需求,力争完成房地产投资75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93万平方米以上。统筹优化街心花园、大佛坊业态布局,加快盘活大佛坊城市经济商圈。全力发展多式联运、仓储服务、大宗商品交易等现代物流业,积极申报全国县域商业体系示范县。推动城区与园区、景区联动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假日经济”“周末经济”“夜间经济”。支持壮大城镇服务业主体,力争新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40家以上,城镇服务业增加值完成300亿元以上。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实施清水河镇雨补鲁、南盘江镇南龙、泥凼镇乌舍和堵德等一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打造马岭街道平寨村营上古寨、龙广镇联新村科汪纳西古寨等一批民族特色村寨。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双向自由流动,促进优质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城乡均等化供给,持续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协调发展。
(三)聚焦“山地特色、提质增效”,全力以赴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把农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加快推动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奋力推动农业大发展,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57亿元以上,增长6%。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81.42万亩耕地保护红线,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4万亩,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7000亩,稳定粮食生产面积84万亩以上,完成粮食总产27万吨以上。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发展平台。聚力做精做特做强“一主两辅”和水果、食用菌、茶叶等优势产业,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小镇、产业园区、产业带和产业集群。重点打造以德卧、龙广为核心的蔬菜产业带,完成蔬菜种植52万亩次,产值突破28亿元。重点打造以万峰湖沿湖乡镇为核心的生态渔业产业带,实施万峰湖19个拦湖库湾和水库生态养殖,统筹推进26万亩大水面生态养殖,实现渔业产量7500吨以上。重点打造以顶效、万屯、雨樟和敬南、猪场坪、捧乍为核心的肉牛养殖产业带,推进中国万屯牛博园项目建设,加快形成肉牛产业集群,辐射带动生态畜牧业发展,力争产值突破20亿元以上。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南盘江水果、七舍茶叶、白碗窑烟菜等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培育,新增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个以上,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5个以上。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招引培育涉农市场主体,力争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45家、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家,培育新增涉农市场主体90家以上。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冷链、分拣、仓储等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冷链物流、生鲜配送等农业服务体系配套,推动农产品加工转换提质扩面,力争加工转换率提升4个百分点。
(四)聚焦“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全力以赴推进旅游产业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抢抓旅游复苏机遇,大力实施“四大行动”,奋力推动旅游大提质,力争实现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增长20%以上。集中精力创建旅游品牌。全力推进纳灰河乡村振兴滨河生态产业长廊、贵州醇景区数字化旅游新产业等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万峰林景区提质扩容工程,扎实推进万峰林创建5A级景区。加快推进贵州龙地质公园博物馆创建4A级景区、云屯公园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阳光谷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2个。全力打造万峰林民宿品牌,新增特色民宿20家以上。集中精力培育市场主体。深化涉旅国有企业、景区改革,积极推进兴义旅游集团上市。加大涉旅企业培育,深入实施旅游企业“四转一上”工程,新增旅游行业注册企业50家、培育规模以上涉旅企业9家、完成“上网”30家以上,实现涉旅市场主体总量增长10%以上。集中精力发展康养产业。发挥黔西南州“中国四季康养之都”品牌优势,探索打造以云屯公园、万峰林、阳光谷度假区、万峰湖沿线为核心的康养产业集群。大力推动康旅、体旅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云屯国家温泉森林康养基地、新松康养旅游健康城等康旅融合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万峰林生态体育公园、贵州醇景区户外运动营地、万峰湖生态筏钓基地等体旅融合项目建设。依托“一城六景”,加快布局一批康养业态,促进“医、养、健、管、食、游”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集健康养生、文化旅游、娱乐服务等为一体的高端康养基地。集中精力深挖文化内涵。加大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书院文化、民族文化挖掘、传承、保护和开发力度,持续推进刘氏庄园、笔山书院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文创街区和文化旅游集聚区,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大力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推进“文化+”多产业融合发展。深度研发非遗、探险、科普、茶文化等研学、团建文旅产品,不断丰富拓展“人文兴义”内涵,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研学旅行目的地。集中精力加强宣传推介。统筹线上、线下资源渠道,整合旅游品牌、民宿产业、城市地产等资源,积极到云南、广东、浙江等地开展旅游康养、旅游民宿、旅游地产系列主题推介。持续办好中国万峰湖野钓大奖赛、万峰林徒步、义龙棒垒球等系列赛事活动,提升兴义知名度和美誉度,唱响“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