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百千万”工程:指全省规划建设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000个精品村、10000个美丽村庄。
11.“六个一批”: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增收一批,发展乡村旅游增收一批,提升劳动力技能增收一批,促进分工分业增收一批,盘活资产增收一批,加大政策性转移支付力度增收一批。
12.“四项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13.“林长制”: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负责督促指导本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14.耕地占补平衡:建设占用多少耕地,各地人民政府就应补充划入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的行为。
15.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16.云南省全国统一版边民互市贸易管理系统首单申报:省商务厅、昆明海关在云南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平台的基础上,完成与全国统一版边民互市贸易管理系统对接,11月5日,完成系统对接后的首单申报。
17.市政协“双百”活动:普洱市政协围绕“优化营商环境 助力实体经济”主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百名委员进百家企业助力实体经济大调研大协商活动”。
18.“两个只增不减”: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19.“省管校用”:在全省一级一等和一级二等普通高级中学中遴选一批学校,共选派500名教师,每批次派遣5—10人的帮扶团队,对口帮扶全省27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学。
20.“三名工程”: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培养工程。
21.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实施集团化运营管理。
22.跨境违法犯罪77起291人:该数据统计起止时间为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
23.“三个不发生”:不发生大规模聚集上访、不发生涉访个人极端事件、不发生因信访问题引发的负面炒作。
24.“三法三化”:“三法”即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三化”即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
25.“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维护费。
26.“四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
27.“亩均效益”:通过亩均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对企业进行的综合评价工作,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8.“双千兆”网络:由千兆光网和5G构成的网络。
29.“五个振兴”: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30.“五大行动”:产业共兴、环境共美、乡村共富、变革共进、组织共建。
31.“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碳中和”是指自身温室气体的零排放。
32.EOD生态环境治理模式: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
33.“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34.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通过3年(2022—2024年)努力,建成一批中老铁路沿线铁路专用线及场站、口岸基础设施、通关查验设施等项目,沿线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等物流枢纽全面建成。
35.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
36.“一老一小”:即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37.医保DRG支付方式:根据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和资源消耗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进行管理的体系。依据诊断的不同、治疗手段的不同和病人特征的不同,每个病例对应进入不同的诊断相关组,医保部门按照病例所进入的诊断相关组的付费标准进行支付。
38.“五有”要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达到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
39.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抓源头、抓苗头、抓基础,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一方的和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