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现代乡村治理。健全街道—社区—网格员的网格化联动平台,充分发挥雁塔“乡村夜话”和凤仪积分制管理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深入推进“群众三会”工作法,不断理顺村级组织的管理体制、决策程序,全面提升村级服务水平。积极推广先进乡村治理经验,打造一批典型案例,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六)实施改革创新提升行动,着力塑造新优势。树牢“抓服务就是抓环境、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三年行动,全力打造云南领先、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以营商“软环境”增强发展“硬实力”。
推动政务服务高效化。开展打通优化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专项行动,建立常态化“一把手走流程”工作机制。健全营商环境诉求快速处置机制,做到“有事必应、接诉即办”,年内诉求办结率达90%以上。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投资项目审批“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不超过50个工作日。
促进市场主体活跃化。创新服务企业机制,优化“亲清政商茶室”领导包保联系企业等工作机制,让“尊重企业家”成为共识。按照“整合资源、精简机构、减少层级、高效管控”的思路,推进市属国企重组优化和结构调整,确保市属国企管理经营成本缩减5%,市属国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分别增长20%、25%、25%。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全年为企业争取信贷支持不少于50亿元。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和“四上企业”主体培育计划,净增市场主体8000户以上,新增“四上企业”70家以上。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打响安宁产品品牌。
推进创新发展多元化。健全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研发投入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增长25%以上、强度达1.1%以上。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亿元以上。
推进对外开放立体化。抢抓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契机,推动实现国内国际货物的高效集散和转运,启动安宁海关监管场所、跨境电商中心、中老铁路桃花村国际物流园东片区专用通道等项目,积极争取国际数字信息港项目落地安宁,力争枢纽货运吞吐规模达到3000万吨以上,入驻5A级物流企业1家,努力将大桃花片区、大龙山片区打造成为西南地区国际大宗货物集散中心,全力将物流产业打造成为安宁第四个千亿级产业。
(七)实施要素保障提升行动,着力破解新难题。健全完善重大建设项目要素保障提前介入等机制,强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重点项目快速有力推进。
强化用地要素保障。全年上报土地成片开发方案2个以上,完成土地征迁5000亩、组件报批10000亩、供应5000亩,完成林地报批5000亩,加大批而未供、闲置用地处置力度,力争化解批而未供土地2292亩、闲置土地1270亩。坚持“亩均论英雄”的产业发展导向,建立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专班工作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地政策,不断提升工业项目用地保障水平。
做好资金要素保障。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模式,推进银企对接,广纳社会资本,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供给方式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强项目谋划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盘子,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重大项目前期经费等资金政策,多渠道解决项目建设资金,全年争取上级资金、专项债、项目贷等不少于30亿元。通过自用、共享、调剂、出租、处置等多种方式,提升国有资产盘活利用效率。
抓牢人才要素保障。推动产教城深度融合,搭建“安宁市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会”,加大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力度,深化校企、校地、校校合作融合发展,强化职教园区院校与产业园区人才需求配套。大力实施“螳川人才”培育项目,持续落实各项人才引进政策,推动各类人才在安落户。积极拓展人才服务应用场景,稳步扩大各类人才在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特设岗位聘用等方面的服务优惠便利度。
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320战略新兴产业园1#路、昆钢西进场道路等配套道路建设,确保园区配套产业基础设施(一期)、标准厂房(三期)、220kV工业园区变电站竣工投用。强化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配套,启动中石油减油增化、祥丰新能源等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场平、基础配套、线路迁改等工程,保障项目主体按期进场施工。积极争取专项债、上级资金支持,推动化工园区智慧化管控平台、四污厂污水收集管网等28个项目开工,力争宜兴德威集中供热项目开工。优化园区公交线路及站点,打造环境优美、方便快捷的园区工作环境。
(八)实施民生保障提升行动,全力回应新关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推动更高质量就业。紧盯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0000个以上,新增城镇就业9500人,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关注待就业农村劳动力,建成农村劳务合作社14个,开展农村专项就业培训12150人次,转移就业3000人。瞄准驻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招聘关口前移,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8次、专项招聘4次。拓宽就业服务渠道,打造“智慧就业”服务大厅,实现就业创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加快推进石江小学等6个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48%,市第三幼儿园创成省一级二等幼儿园。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通过“名校+新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年化解“大校额”“大班额”。开展优秀教师入螳川、优秀退休教师聘用工作,大力引进“名校长”“名师”7人,新建名师工作室40个。稳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现全学段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