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廉洁从政之本。自觉扛实主体责任,坚持不懈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强化预算管理,常态化监督问效,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全区人民的“好日子”。紧盯重点领域和重点岗位廉政风险防控,严惩各类违纪违法行为,努力让政府系统清风常在、正气永驻。
各位代表!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开阔的眼光、更非凡的气魄、更昂扬的斗志、更扎实的工作,奋发拼搏、埋头苦干,为加快建设产强城优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区而努力奋斗,以更好的发展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名词解释
1.“5+1”重点特色园区:按照《四川省“5+1”重点特色产业园区服务促进办法》,从现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中遴选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势突出、创新功能完备的示范园区。
2.“4+6”现代服务业体系:以科技信息、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会展为四大支柱,创新发展康养产业、商业贸易、文化旅游、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3.“两项改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
4.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esearch&Development),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5.“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指国企将家属区水、电、暖和物业管理职能从国企剥离,转由社会专业单位实施管理。
6.“三把锁”:为缓解老城交通拥堵问题,改善瓶颈路段通行能力,自2019年开始实施的拥堵点改造及周边综合开发项目,包括三线大道北段与机场路交叉口改造工程、炳二区二规十路工程、攀枝花大道三角花园至竹湖园段道路改造工程、华南大桥项目。
7.“三大”保卫战: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
8.“精准扶低”:扶持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提高收入水平工作。
9.健康细胞:以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为重点,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向家庭和个人就近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服务,倡导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提高家庭健康水平。以学校、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等为重点,完善控烟措施,落实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职业防护、安全管理等制度,营造相互尊重、和谐包容的单位文化,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
10.新源路社区志愿服务“137”模式:“1”核引领,即以“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的工作路径为核心,引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3”张网络,即织好志愿服务专业网、织紧社会服务项目网、织密党群服务关系网;“7”大行动,即“志愿+邻里乐”促邻里欣欣向荣、“志愿+邻里助”促邻里守望相助、“志愿+邻里美”促邻里德善之美、“志愿+邻里颂”促邻里互助进步、“志愿+邻里学”促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志愿+邻里守”促社区平安和谐、“志愿+邻里和”促社区民族团结。
11.“三跨三联”:跨部门联动共建、跨区域联动共治、跨领域联动共推。
12.市委“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聚焦加快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总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精明增长、绿色低碳“三大战略”,统筹做好钒钛、阳光、清洁能源“三篇文章”,积极构建市域“内圈”、金沙江区域“中圈”、成渝贵昆“外圈”“三个圈层”经济地理空间。
13.区委“一二三五”总体工作思路:聚焦加快建设产强城优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区总目标,推动江北打造钒钛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主战场、江南打造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核心区“两翼”协同发展,实施园区提质增量、城市有机更新、绿色低碳示范“三大重点工程”,构建创新创业主阵地、现代工业集聚地、时尚消费目的地、生态宜居公园城、社会治理示范区“五大区域高地”。
14.“六稳”“六保”:“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15.“一园三片四链”产业布局:一园,即攀枝花东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三片,即高梁坪片区钒钛材料、弄弄坪片区钢铁深加工和机械制造、瓜子坪片区循环经济三大片区;四链,即钒钛产业、钢铁深加工、矿业经济和循环经济产业四大链条。
16.“4+3+1”现代工业体系:发展壮大洗选矿产业、钢铁及延伸加工产业、钛深加工产业、冶辅耐材四大支柱产业,延伸粉末冶金产业、钒产业、绿色建材产业,创新发展清洁能源、石墨、先进磁性材料等新兴产业。
17.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年达到了最大值,之后进入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一段时间内特定组织或整个社会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海洋吸收、工程封存等自然、人为手段被吸收和抵消掉,实现人类活动二氧化碳相对“零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明确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