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力推动就业创业,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举办招聘会24场次,城镇新增就业3600人以上。
9.健全乡村医疗体系,投用余坪次中心,建成柳江次中心。
10.全力抓好创建工作,完成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申报。
要突出抓好八方面工作:
一、突出粮食安全,做强特色农业,呈现粮丰民富新景象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分类优化改造园地,有序腾退低质低效经果地,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11万亩,实现“进出平衡”。
加快建设“天府粮仓”。着力构建“一园一核三片N基地”粮食产业发展格局。新建高标准农田0.7万亩,改造提升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加快建设3万吨粮食库。做响“洪雅大米”公用品牌。止戈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创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持续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改良低产低效茶园1万亩、竹林2000亩,建设标准化藤椒基地2000亩、现代化藤椒示范基地3个。稳定生猪生产,力争投用李槽猪场。支持青杠坪村、黄里村创建“亿元村”。
二、突出龙头牵引,打造工业引擎,壮大产业聚集新规模
抓培育强主体。开工青工科技二期等项目10个。投产和盛包装技改等项目10个。加快推进嘉万光通信等项目5个。培育规上工业企业7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家。鼓励成长型企业技改。规范提升金沙坝片区。围绕“1+3”主导产业,健全链主制,加快强产业、补链条、聚集群步伐。完成工业投资15亿元。
抓配套提能级。持续优化“一区四片”工业布局,加快标准化厂房、园区道路、电力廊道、供热管网、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强承载能力,启动国家级绿色园区创建。持续推进“亩均论英雄”、工业“标准地”改革。弹性出让工业用地,大力处置低效闲置用地,做好工业用地连片储备,为大企业入驻留足空间。
抓服务增信心。坚持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打造优质高效政务环境、公平公正市场环境、亲商护商人文环境,让企业家安心发展、舒心发展、放心发展。引导企业家树立“创新开拓”理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立做大做强的信心决心,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技术创新,细化内部管理,促进企业扩能提质增效。
三、突出品牌创建,扩大三产消费,形成经济增量新态势
给康养旅游增动力。全力推进“6+N”品牌创建,持续推动柳江玉屏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瓦屋山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力争完成国家级景观质量评审。竣工瓦屋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启动朴那雅度假区云泊、云轩高端民宿建设,建成明月川洲际酒店,投用玉泉索道、柳江别院、牛仔牧场。争创省级以上旅游民宿1个。
向扩大消费挖潜力。长久固化“冰雪嘉年华”“玉屏山森林音乐节”等经典主题活动,打响洪雅文旅品牌。围绕餐饮民宿、景区套票等领域,打造促销活动矩阵。拓展直播电商、智慧零售等新业态,推出沉浸式消费新场景。多渠道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年举办展销活动24场次以上,拉动消费3亿元。
为市场主体添活力。坚持引育并举,大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入统服务和商贸单位9户以上。鼓励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做大科技、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折不扣落实国省市政策直达市场主体、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措施,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四、突出量质齐升,加速项目投资,做足经济增长新支撑
以更强力度抓争取。抓住国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货币政策的窗口期,把准国家稳增长、稳投资的政策投向,科学谋划包装项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全年储备库投资额动态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增加10%以上。
以更大广度拼招引。招引一批落地有条件、产品有市场、政府有税收的项目。坚持区域、产业、企业三向发力,既要盯紧长三角、珠三角,也要盯紧成渝地区;既要盯紧“专精特新”,也要盯紧老牌名企;既要引进头部企业牵引带动,也要引导本土企业拓展扩张。全年签约项目15个以上,协议金额80亿元以上,到位资金55亿元以上,力争引进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
以更快速度推项目。优化审批流程,压缩非法定环节,以最快速度促项目开工。坚持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统筹协调,将“纸张飞扬”转化为“尘土飞扬”,形成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坚持服务跟着项目走、要素随着项目配、干部围着项目转,扎实开展“瓦屋论建”,形成项目建设“真抓实推”浓厚氛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亿元以上。
五、突出均衡协调,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融合新格局
全力建设新型城镇。加快构建“一屏两区、两核三轴”县域空间总体格局。编制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实用性村规划。推动洪川、止戈、将军城市规划区有机融合一体建设,有序推进场镇改造,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持续优化智慧停车、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柳江县域副中心。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五美”乡村1个、乡村振兴中心11个。持续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行动,24个村实现收入倍增。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培育产业振兴“领头雁”,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乡村聚集,千方百计助农增收。全面推进“六网”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推进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