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产业结构不优。二产占比较低,三产结构不合理,传统商贸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生产性服务业不强,集聚效应还不明显。二是项目支撑不足。重点项目体量偏小,产业项目落地偏慢,投资增长缺乏支撑。三是个别指标后劲不强。支撑社消、工业指标的产业底座不强,大型龙头企业数量少,持续增长缺乏后劲。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挑战,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4年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
当前,全区上下接续奋斗、破浪前行,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与发展同在。新城正处于政策叠加发力期,中省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稳增长、稳预期强烈信号,刺激政策相继出台,共振效力持续放大,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区高质量发展内动力。新城正处于城市转型机遇期,在西安加快特大城市转型中,作为古都核心功能承载区,疏解转移物流园区、仓储设施等非核心功能,可腾挪出更多宝贵土地资源,必将进一步增强全区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新城正处于价值兑现窗口期,解放路区域28栋118.5万平方米商业楼宇曾闲置45%,通过商务化转型累计盘活33.27万平方米,入驻率达到80%以上,预计转型完成后能聚集15000人办公,年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为全市老城区产业转型探索了新城实践,并将以此破冰开局,全面推进全区其他区域57.7万平方米闲置楼宇转型。幸福路区域“十四五”期间计划腾迁8000余亩净地,为新城未来发展打开广阔空间、奠定坚实基础,新城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承载力。
2024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市区委全会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紧盯“六个打造”战略目标,对标“八个新突破”“三个保障”新要求,深耕四大经济板块、做优五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重塑,提速城市价值兑现,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全区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同步。
三、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新城经济奋进千亿总量的攻坚之年,我们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凝心聚力壮大经济总量
强化项目支撑。实行项目全过程全周期管理,规划伴随团队精准服务,城市更新基金高效运行,推动高质量项目接续落地、加快建设。全年安排重点项目131个,总投资1161.88亿元。幸福路区域计划腾迁土地1138亩,重点推进“2+3+6”重大项目,中国电子西北区域总部、中建西北创研中心2个产业项目启动建设,西光厂光电产业园、黄河厂智能制造产业园、昆仑厂超导科技产业园3个都市工业园加快落地,海纳物流、陕汽南区、胡家庙粮油仓库及西光厂、东方厂、秦川厂改造等6个住宅项目完成出让。加强“双招双引”,靶向招引一批龙头链主、高成长性企业,落地一批强主导、有特色、富潜力的重大项目。
强化科创赋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加快秦创智谷、西安建大科技园、融合创新园三大创新驱动平台资源导入,打造研发孵化、科技服务、总部办公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示范聚集区。完善科技型企业“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构建“科小—高企—瞪羚”创新型企业发展矩阵,重点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80家。坚持以企业技术需求促进成果转化,全方位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不少于150亿元。
强化营商体验。加快营商环境标准化建设,拓展“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场景,推进“跨地区通办”向街道社区延伸,打造“一诺即办”极简审批新模式,让审批深入一线、走进项目、现场办公,增强企业、市民办事便利化和感知度。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能,强化政银企对接,创新投融贷联动,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审即享,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本,帮助企业融资50亿元以上。擦亮“走进新城·心享事成”营商品牌,全年新增“五上”企业50家、市场主体10000户。
(二)坚持先立后破,凝心聚力加快产业转型
壮大优势产业。延伸金融链条,促进商贸出海。金融服务方面,依托新城广场周边区域金融要素集聚优势和西安民间金融街先发优势,推动传统金融改革创新,深化地方金融转型升级,加快数字金融、消费金融和基金产业发展,全力打造秦创原科创金融聚集区,新增上市后备企业5家,引进资金不少于10亿元。商贸商务方面,依托专业市场集群优势,加快长缨路、长乐路传统市场提档转型和贸易出海,全力打造康复路小商品国际贸易中心,推动小商品辐射西北、走向中亚,持续提升对外贸易量级。
做优特色产业。聚合医药集群,拓展文旅场景。大健康和生物医药方面,依托三甲医院富集优势,发挥清华德人、陕西华氏、上药科园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做强康复康养、健康管理、影像检测等,构建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医疗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全力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文化旅游方面,依托“一园一站一城墙”独特优势,放大幸福林带、永兴坊、易俗街区、皇城里民乐园等品牌影响力,设计精品旅游线路,盘活周边文旅资源,打造“红会映象”特色街区、新城区茶文化博物馆,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文旅新名片、扮靓城市主客厅。
培育新兴产业。激发制造能力,积蓄转型动力。科技服务方面,依托军工企业高地优势,发挥技术研发潜力,加快产品储备转化,启动融合创新园区二期建设,探索发展都市工业,布局空天产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高端化、现代化。商务转型方面,放大美团、艾米等行业龙头示范效应,发挥苏宁易购、悦荟广场引领作用,高标准做好商业运营、人员引流,加快签约企业、意向企业入驻,加速存量商贸楼宇向“商办同楼”转变,打造全市知名、西北有名的数字经济产业园。
(三)坚持提级扩能,凝心聚力提升城区品质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承载力,持续盘活低效用地和闲置楼宇,深挖城市“微更新”“微改造”潜力,有序推进10个片区有机更新,因地制宜加快功能再造、空间重塑、业态重构,让老城焕发新活力。按照全市44个产业片区规划,加快幸福林带都市产业片区建设,坚持规划引领、产业支撑、项目带动,加强与中心城区核心功能互补互通,促进有机融合、集约集聚、高位发展,打造城东经济新核心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