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聚焦乡村全面振兴,共同缔造幸福生活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践行“五共”理念,着力强镇美村富民,共同缔造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
推动镇域特色发展。引导激励各镇场按照“四类主体功能区”定位,特色发展、优势互补,发挥镇域“小老虎”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壮大乡镇综合实力。深入实施集镇补短板、 提品质行动,鼓励各镇场开展集镇风貌提升、设施更新,促进功能完善、秩序规范,支持万和镇、小林镇创成国家级卫生乡镇,支持长岗镇打造和美乡村样板区,支持吴山镇、均川镇集镇靓化改造,支持澴潭镇、殷店镇、草店镇、高城镇打造“一河两岸”风光带,支持万福店、唐县镇镇区道路提档升级,完成洪山镇棚户区改造,建成一批农贸市场、文化广场、商贸超市。鼓励各镇场整合资源、组团发展,打造香菇、中药材、油茶等一批特色小镇和产业强镇,提高镇域特色发展活力,辐射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推动乡村宜居宜业。围绕打造“两环线一片区”,深入 挖掘乡村特色风貌,高水平建设一批和美乡村示范村,让更多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快补齐农 村基础设施短板,提档升级干线公路21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提升农村 电网稳定性,新改建高压线路119公里、低压线路205公里; 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连片整治,新建污水管网127公里,改造农村户厕1800户,创建一批垃圾分类示范镇村。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搭建更多 “湾子夜话”“板凳会”议事平台,发动群众自觉做好“房前屋后七小事”,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开展“最美村湾”“最美 庭院”创建评比,真正让群众唱主角、得实惠,共建美好家园。
推动农民富足富裕。激发群众种地积极性,全面推广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打造社会化服务完整链条,增加群众种地收入。扎实开展乡村合作公司“3235”行动,推动公司运营市场化、规范化,选聘有情怀、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参与公司管理,促进乡村合作公司提质增效;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公司+村干部+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充分发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作用,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培育壮大城乡供应链一体化平台,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流通渠道,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稳慎推进“三地一房”改革,盘活农用地、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农房,拓展增收致富渠道,持续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五)聚焦全面改革创新,释放跨越赶超活力
坚持以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激发全要素生产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紧盯全省第一方阵,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以提升服务为抓手,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完成镇级便民服务中心升级改造,拓展“一事联办”“跨域通办”服务范围,提高“一窗通办”服务效率,实现更多便民事项“掌上办、马上办、一次办”。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推行市场准入“极简审批”和“交地即交证”不动产登记新模式,扩大“一业一证”改革范围,实现工程项目审批事项“一网通办”。继续打好减税降费组合拳,提高“水电气网”联动报装效率,规范中介服务、招投标行为,降低企业综合交易成本,力争市场主体总量增长10%。积极创建改革先行区,复制推广一批全国、全省典型经验,创建一批省级先行区试点,擦亮“随心办”特色政务品牌,引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夯实有效投资支撑力。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精心谋划储备一批补短板、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并争取进入国家、省计划“笼子”。精准高效招商引资,围绕构建“5511”产业体系,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飞地经济”的思路,调整优化招商引资政策,深化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节会招商,加快建设“三园区一中心”,积极招引一批龙头企业及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力争新签约项目130个以上,其中亿元项目55个以上。持续强化“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聚焦项目“签约—开工—建设—投产”全生命周期,开展项目建设综合绩效评价,加强日常调度和要素保障,推动襄信高速、福银高速扩建、新316国道改扩建、钾长石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以上。
增强要素资源驱动力。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鼓励干事创业,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更多企业家扎根随县、安心创业。实施科创企业培育成长工程,发挥随县(武汉)科创中心作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精准对接,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星创天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以上。精准对接“技兴荆楚”工程,完善住房、待遇、生活保障和激励机制,引进和留住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持续开展存量建设用地消化处置,力争批而未供土地消化率、闲置土地处置率均达到30%以上;大力推行“标准地”出让,有序推进征地拆迁、土地收储,新增工业用地1000亩以上。实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引导国有平台公司规范运营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积极开展金融对接服务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提高民营企业贷款比重,支持裕国菇业、现代农业加快上市步伐,力争发放市场主体贷款40亿元以上,贷存比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六)聚焦社会成果共享,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心竭力做好民生服务和保障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