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数字赋能强变量。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以数字赋能实现产业“脱胎换骨”。打造数字产业发展集聚区。积极抢占VR、元宇宙及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赛道,招引一批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30亿元。推进国科5G数智空间等项目建设,鼓励本土数字经济企业与行业标杆、龙头企业对接合作,打造1-2个具有引爆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园布局,丰富技术、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服务供给,引导各类要素向产业园集聚。打造产业数字化转型先行区。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行动,支持“企业上云”“机器换人”,打造一批数字生产线、数字车间、数字工厂。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培育,引导标杆企业输出技术服务和管理经验,让广大企业真正“敢转”“愿转”“会转”。打造场景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数字政务、数字生活、数字治理等应用场景建设,重点打造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数字乡村、云直播、云演出等具体应用场景,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二、锚定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激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活力
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推进有效投资再发力。升级实施“项目大会战”,坚持把优化资源配置作为突破要素瓶颈的关键抓手,推进七大领域135个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开工重大项目98个,完成投资253.8亿元。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全面推行“标准地”出让模式,新建标准厂房36万平方米。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处置闲置土地、厂房和僵尸企业,加快批而未用土地消化利用。强化项目资金保障。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持续增强运营能力,降低融资成本,打造营收过5亿、信用评级达2A的产业集团。增强金融保障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丰富绿色金融业态,新增信贷投放28亿元,其中绿色信贷8亿元。持续开展“三争”工作,高质量做好专项债券储备、谋划、申报工作,争取上级资金增长10%。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工业园区“两型三化”管理提标提档行动,启动万福大道4千米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新建新宁变电站至中城产业园10千伏线路,完成园区二级普通消防站建设。实施县物流园项目建设,招引物流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物流配送分拨中心,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加快“运输气”向“管道气”转变,实现天然气省道通气,推进园区供气全覆盖。
二是推进文旅消费再升级。围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名县创建目标,充分发挥文旅消费引流、提升作用,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培育消费新热点,加快藏心谷、鄱阳湖国际法治书院等新兴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大力招引文旅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更多“首店”型旅游场景,新增省级旅游品牌2个。按照“精品化、特色化、标准化、人性化”要求,加快西海湾、鲁溪洞、神雾山、北湾半岛等景区转型升级,不断注入新的旅游元素。丰富旅游消费场景,推进东山滨湖精品民宿、黄龙源生态民宿、悦山居二期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林宿、水宿等特色民宿集群,新增星级民宿5家。建成首家“武宁小馆”示范旗舰店,提升武宁美食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响生态餐饮领军品牌。深入实施商贸消费升级行动,丰富朝阳湖、山水广场、鳌鱼广场、古艾巷等街区夜间消费供给,打造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条。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完成烟港至太平山、球场至柳山旅游公路建设,优化推出滨水休闲、山乡生态、乡村采摘、户外摄影等主题自驾线路,提高精准营销水平,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三是推进营商环境再优化。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加快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组建县行政审批局,切实做到“一枚印章管审批”。提升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成果,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标杆大厅及通用综合窗口建设,持续擦亮“宁好办”政务服务品牌。迭代升级“赣服通”5.0武宁分厅,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除涉密等特殊事项外,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可办。设立惠企资金兑现“直通车”,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和承诺兑现。严格执行“宁静生产日”制度,探索推行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诚信经营者“无事不扰”、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着力拓展12345热线服务功能,严厉打击破坏营商环境行为,切实让各类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三、坚持“两山理论”这一根本遵循,绘就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底色
做好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后半篇文章”,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打造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先行之地、示范之地。
一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强化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打好新的“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保卫蓝天。突出抓好“四尘三烟三气”污染防控,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确保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稳步上升,在全省排名稳步提升。巩固碧水。实施澧溪北湾、官莲东山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2平方公里。持续做好庐山西海、修河沿线入河排污口、畜禽养殖、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等行业企业排查整治,确保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100%。守护净土。严控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新增种养协同循环示范面积10万亩。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建筑垃圾等固废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
二是不断厚植绿色生态优势。提升“含绿量”。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保护和修复,实施封山育林1万亩,人工造林1万亩,森林质量提升2万亩。深入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确保疫情发生面积和疫木数量双下降。做活“新业态”。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带动菌菇、药材、蜂蜜等特色林下经济发展。重点推动油茶、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油茶新造4万亩、改造2万亩,打造毛竹低改示范区5000亩、生态休闲旅游区5000亩。拓宽“转化路”。加快省级GEP核算试点结果运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总部及体验馆建设,提升平台交易运营水平,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数字化实现新路径。全力打造“山水武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生态产品质控溯源及产业链建设,逐步提高GEP向GDP转化率。探索“新机制”。深化“多员合一”生态管护员制度,建立“5G+林长制”空天地一体长效管护平台,推动管护体系常态长效运行。探索“两山警察”综合执法机制,打好“刑事检察+公益诉讼”组合拳,有效衔接河(湖)长、林长等群防群治力量,构建县乡村一体、公检法贯通、政企民携手的生态保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