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我们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围绕发展难点堵点、群众关心关切问题深入调研,用心用情用力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以实际成效体现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坚持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按期办结人大代表建议27件和政协提案66件。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推动省委巡视、审计监督整改落实,有效加强对重点领域、项目和工作的监督。强化纠“四风”与树新风并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政府系统作风进一步改善。
各位代表!一年实干硕果累累,发展成就振奋人心。这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和社会各界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驻高部队和单位,向结对帮扶单位,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高要建设发展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推进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软硬联通有待加快完善;创新驱动不足,工业新旧动能转换较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城市功能品质离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河涌治理、耕地保护仍有不少“顽疾”、难啃的“硬骨头”仍需进一步攻坚;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基层治理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领域安全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政府系统效能需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需进一步改进。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科学研判大局大势,强调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把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贯穿政府工作始终,把2024年作为全区经济工作提质增效年、“百千万工程”典型突破年、干部队伍作风优化提升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坚见效年、美丽河涌治理巩固提升年、耕地保护专项整治年,立足用好大湾区和广州都市圈独特优势,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和条件创造性抓落实,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高要新篇章。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和区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制造业当家、绿美生态建设等重大任务,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力当好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主力军、现代化建设领头羊,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力争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外贸进出口增长2%;城镇新增就业6300人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聚力强联通、促开放,当好融珠入湾“桥头堡”
牢固树立湾区思维,全面落实肇庆市“九九”融湾行动,积极融入广州都市圈,用好区位优势、空间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实现城市功能互补、公共服务共享、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深度融入大湾区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力配合推进广湛高铁、深南高铁、珠肇高铁建设,加快肇明高速、广昆高速改扩建、佛肇云高速和省道低等级路段改造项目建设,加快启动国道G324改线、省道S273改造工程。大力推进金利金岗、小湘迳口港口码头建设。全力配合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主动加快谋划临空经济区。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组团参加广交会、高交会和“粤贸全球”等重大展会,对接RCEP,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外贸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五金特色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持续做好新时代“侨”文章,发挥好“侨胞之家”、商会、侨青会等组织阵地作用,拓展海外“朋友圈”,以侨引资、以侨引智、以侨促贸。依托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加强与港澳社会团体、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平台载体的合作交流,带动更多港澳青年、优质港澳团队到高要就业创业。
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全面落实各项扶企惠企政策,支持企业健康发展,帮助企业纾困减负。着重培育产业链龙头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营商环境监测点作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负债结构改善,大力促进国有资本合理优化配置,提高国有企业的治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二、聚力抓产业、壮筋骨,夯实加快发展“硬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