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赋能韶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韶关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支持乐昌、翁源等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推动广东岭南食品工业设计研究院组建运作,深化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在韶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申报省级研发平台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不少于130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推动1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实现技改投资增长15%。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争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0家。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新增亿元企业2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60家以上,推动30家企业实现年度倍增目标。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强化创新创业基金引导撬动作用,引导更多金融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推进韶关新时代“百团千才万匠”人才工程,引进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来韶创新创业,积极申报创建广东省大数据人才培训韶关实训基地,加快打造大数据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三)推动大数据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战略,全力推进算力高地建设、产业生态培育工作,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快构建算力高地。推动数据中心集群供水、供电、道路、网络等配套设施适度超前建设,确保完成全年投资任务。支持已建成的华韶数据谷、中电鹰硕积极拓展客户,尽快形成一定算力规模;推动电信、联通、移动等已动工项目按期建成投产,推进中瀚云、云下科技、万国数据、上海德衡等项目动工建设,力促腾讯、抖音、电信运营商(二期)等第二批数据中心项目年内动工建设,尽快形成热火朝天的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场面。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数据中心企业重点发展智能计算,加快打造服务大湾区的实时性算力高地。
加快构建产业生态。积极引导大数据上下游产业在韶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形成产业集群。高水平举办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算力产业大会,重点招引上游设备制造企业和下游服务应用企业,培育完整的数据产业生态。全力促进基业电气、易事特、中兴通讯等项目落地建设,打造服务器及配件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应用产业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标注基地。推进韶关大数据产业研究院建设,深化与鹏城实验室合作,进一步完善算力调度中心建设,争取引进天翼云等云服务企业以及北斗伏羲智能网联项目,全方位提高基础算力、云安全等服务能力。推动广州数据交易所服务基地和全省政务云异地容灾中心挂牌落地韶关。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认真落实“数据要素×”行动,推动数据要素与劳动力、技术、资源等要素协同,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与奇安信集团合作,加快推进集群一体化安全保障项目建设,筑牢韶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数据、网络安全底座。加强园区数字化赋能管理和建设,做好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促进100家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推进广东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建设,打造包含数据要素集聚、数据治理加工、数据交易流通等完整产业的韶关数据要素市场生态。深化数字政府建设,促进数据要素与城市治理、应急管理、气象服务等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治理的高效化、便捷化。
(四)深入推进绿美生态建设,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韶关样板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绿美攻坚,全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韶关路径。
坚定做好提质护绿文章。以林分优化、林相改造为抓手,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着力提升“含绿量”。加快南岭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和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县级)创建。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绿化提升,聚焦“四旁”“五边”非林地,开展“千树进村绿美家乡”行动,抓好道路景观、生态水系、驿道景观和生物生态四大廊网建设,完成林分优化18万亩、森林抚育29万亩,打造推窗见绿、行路成荫、四时常绿的美丽家园。高标准建设11个绿美广东示范点,集中连片打造功能多样的高质量林分和优美林相。抓好苗圃基地建设,加快启动林木、花卉、南药、茶等种苗选育工作,推动种苗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林长+”治理模式,加强古树巡查管护,强化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防治,构筑林火阻隔系统,实现重点地区森林防火监控全覆盖。
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韶关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工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大气面源污染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纵深推进河长制,抓好南雄河坪国考断面达标攻坚,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工程,消除城镇建成区水体黑臭风险,提升污水收集率3个百分点以上,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农用地分类管理,强化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控,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提档增效,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效。
深入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着力提升“含金量”。深化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全省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探索推进碳汇、碳普惠、排污权交易,推动石漠化、红砂岭区域落地“林光互补”光伏项目8个以上。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壮大油茶、中药材、苗木花卉等林下经济,加快发展森林康养、科普研学,谋划推进国家储备林二期、三期项目,完成油茶新造3.3万亩、改造提升7200亩,推动茶油外销出口;全面做好竹子文章,深化与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校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及林业龙头企业落地韶关,促进竹资源培育、竹下经济、竹材竹笋精深加工、竹文旅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水资源和水利工程资产价值,有序发展水上运动、滨水文旅、水利风景区、水养殖等绿色水经济业态。深化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有色金属、石英、辉绿岩等优势矿产资源规划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