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打好营商环境“组合拳”,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稳中求进,以营商环境优化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政府有为带动市场有效、企业有利。
在要素支撑上做加法。加强产业用地保障,探索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实行整体规划供地,力争全年供应7000亩工业用地,确保优质企业、重点项目用地“应供尽供”。实施低效用地整治提升,将零散、低效的工业用地腾挪到工业集聚区,积极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引导空间利用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稳步转变。深入推进佛山先进制造业金融集聚区建设,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发力、精准投放科创金融、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让金融活水畅通实体经济血脉。完善电力设施布局,动工建设500千伏楚庭线、220千伏新基站等10个项目,推动110千伏东升站、马岗站等8个项目投产,强化企业生产用电保障。优化物流网络架构,加快建设深国际智慧物流园、了哥山港二期、顺德水道航道扩能升级等重大项目,规划打造临港经济区,推动物流运输更加畅通高效。
在企业压力上做减法。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惠企政策集成供给和预期管理,系统化解政策知晓难、企业享受难、落地见效难三大关卡。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全面推行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动态优化重点行业企业白名单,对名单内企业实行“一年最多查一次”“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非接触式监管”等包容监管措施,营造更加宽松有序的市场监管环境。全面推广涉企柔性执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给予企业更大容错空间,让企业安心经营发展。
在量能升级上做乘法。用好“智改数转”关键抓手,培育一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优质服务商,支持链主企业牵头开展集成应用创新、产业链协同制造,推动不少于3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实现换挡提速发展。构建科技企业“草灌乔林”梯次培育体系,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新增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把握注册制落地机遇,打造本土化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企业上市加速器,新增上市(含过会)企业4家,利用资本市场助力企业腾飞。常态化邀请业内精英、专家学者授课,帮助企业家开拓视野、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深化国企改革,优化业务布局,提升经营效能,确保改出活力、改出实力。
在发展堵点上做除法。主动为企业卸下包袱,敢做善为处理好土地确权、股权确认、证照补办等历史遗留问题,让企业轻装上阵。全面推行涉企审批服务“一照通行”改革,实现企业准入到退出全生命周期覆盖。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为失信企业设立缓冲带,鼓励主动整改纠错,帮助企业尽快跳出“黑榜”。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体系,严厉打击家电、家具等重点领域侵权行为,筑牢企业核心竞争力“护城河”。持续做好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加强急需紧缺工种技能培训,组织开展不少于150场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引进更多技术人才,着力破解企业用工难题。
二、下好有效需求“先手棋”,巩固经济持续向好态势
坚持以进促稳,推动“三驾马车”协同发力,让投资活起来、市场热起来、需求旺起来,全力跑出经济增长加速度。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深化“拿地即开工”、桩基先行施工、联合竣工验收等创新举措,力争不少于4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30个竣工投产,全年工业投资总额超460亿元,进一步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支撑作用。强化项目储备,重点谋划一批促产业、提品质、惠民生的优质项目,扎实做好前期工作,确保资金到位后立马就能动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实施EOD等开发建设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抢抓专项债、特别国债发行窗口期,推动一批房地产领域“三大工程”以及交通、环保、新基建等领域项目纳入国家、省的清单,有效拓展资金来源。
激活释放消费潜力。大力提升城市商业形态,加快推进驹荣北路TOD、大良山姆会员店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品牌旗舰店、主题店和高端定制新业态,打造高品质中心商圈。深化美食产业集聚区建设,吸引一批老字号餐饮、新锐餐厅及网红餐饮店进驻,充分激发楼下小店、传统老街活力,让大街小巷尽显烟火气。持续提振消费市场,围绕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首店经济、直播电商和夜间经济,打响“顺德新消费”品牌。加快发展演艺经济、赛事经济,推动演艺中心场馆社会化运营,吸引重大赛事和演出项目落户德胜体育中心。丰富优质文旅供给,推进欢乐海岸PLUS二期、千禧坊等建设,探索“民宿+旅游”“民宿+文创”模式,打造岭南水乡文旅高地。
促进五外联动发展。构建良好外贸生态,加快推进佛山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市场采购试点规范化运营,引育一批外贸服务平台、供应链企业,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稳步开拓海外市场,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建设产销基地,推动海外营销网络、供应链本土化整合,及时有效应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挑战。提升企业外贸能力,重点引入进出口带动能力突出的重大产业项目,鼓励年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自营出口,加快布局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外贸自主权。支持外贸企业与商贸平台、电商平台合作,促进出口转内销,拓宽外贸企业销路。实行重点外资企业“一对一”挂点服务,鼓励优质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积极参与补链延链强链,推动外资利用提质上新。善用外脑外智,围绕企业需求引进一批亟需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离岸研发中心,实现全球人才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