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牢防止返贫致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⑭政策,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实施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升行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综合保障长效机制。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和农民经营性收入,村集体收入平均达到5万元以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线上交易功能实现全覆盖。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亩,粮食产量稳定在9万吨左右。强化“菜篮子”负责制,蔬菜产量达到52.3万吨,生猪存栏量稳定在11万头以上。大力提升现代种业,做好粮食储备和应急保供工作,推进鸿燕东盟种业研发展示园、那马种业小镇等项目建设。
培育发展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农业产业园区,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个以上。稳步推进特色强农项目,加快“嘹啰歌乡”田园综合体等重点农业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做优做强“良庆良品”,着力培育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新增绿色有机食品1个以上。壮大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标杆龙头企业2家以上。
深入推进乡村建设。统筹乡村建设规划,进一步推广“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环卫一体化”,新改建农村公路23公里,继续推进饮水工程,升级改造农村电网。融合农文旅,乡村旅游预计收入增长35%以上。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扎实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续工作,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农村新建农房“带图报建、按图验收”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管理和农房审批管理规范化。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乡村产业振兴项目。
(五)攻坚克难改革开放创新,努力破解发展制约瓶颈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快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做优做强产业引导基金。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有序推动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持续巩固提升“微改革”成效,不断增强基层治理效能。
推进更高水平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等扶持政策。力争引进培育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0个以上,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0项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200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家、瞪羚企业入库10家。汇集创新人才,全面落实南宁市“1+6”系列政策及城区人才配套政策,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5人以上。扩大科技合作圈,深化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
推动更高层次开放。服务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建设,深耕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改革试验田,服务南宁市实施RCEP示范区建设,打造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升级版。服务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建设,助力中国—东盟金融城建成面向东盟、服务RCEP的金融合作中心;支持构建中国—东盟(南宁)金融服务平台,搭建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地区的跨境金融云平台,配合上级争取央行数字货币在中国-东盟金融城进行试点。服务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建设,助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通信网络节点和信息服务枢纽,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融入国家“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造综合物流园区,组建区域覆盖、全域推进、全链共赢的物流综合体;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承接出口东盟国家服装、家电等工业附加值高的轻工业产业转移。
(六)全力以赴改善生态环境,努力绘就良庆“靓丽名片”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落实河(湖)长制,强力推进地表水污染治理,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考核要求,开展农村各类污染源问题摸底调查工作。扎实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土壤分类管控和污染源头治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完善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实施“三线一单”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严格落实林长制,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计划植树造林4万亩以上。强化环保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偷排直排等环境违法行为。认真落实环保督察整改要求,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力争成为广西首个同时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的县区。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统筹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加强电力保供,做好储能电站项目的引进和建设。
(七)凝心聚力推进城市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更高层次规划布局。加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继续推进各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加强城市规划工作,促进空间平衡、产城融合、便民利民。科学编制重点片区规划,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强化规划执行,杜绝边规划边建设、随意变更规划设计、项目主导规划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