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推动广州国际金融城开发建设提速增效。突出高水平规划引领,完成北区控规调整和东区控规检讨,推动西区控规编制形成稳定成果。攻坚完成东区剩余国有土地收储,加速推进黄洲工业园改造。完成东区施工总平面布局,建成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提速推进中国人寿大厦等43个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争建工科创大厦等7个产业项目开工,广发银行总部等10个产业项目封顶,临江大道东延线一期等13个路段完工。加快汇金国际金融中心等9栋楼宇产业导入,力争完成起步区和东区12宗产业用地出让,推动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创意等企业集聚发展。
高水平推动天河智慧城开发建设奋起成势。突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关键节点作用,高标准完成天河智慧城核心区控规调整,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千亿级专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引领区。加快组织高压架空线下地迁改,推动天河智慧城综合管廊全线贯通,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滚动推动华观路产城融合带、广汕路南产业带、广棠产业片区、小新塘片区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完成11宗地块出让,加速推进38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新开工3个、竣工投产4个。加大天河软件园“中国软件名园”创建力度,整体提升科韵园区功能品质,打造更多百亿级园区。市区联动加快华南国家植物园周边片区开发建设,充分发挥火炉山、龙眼洞、凤凰山三大森林公园等生态特色,统筹谋划、连片规划,推动融入城市功能布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和经济绿色转型示范区。
(三)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高质量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需求、畅通循环,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培育建设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积极引进、培育零售业龙头企业和综合型、垂直类电商平台,培育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支持百亿级批发业龙头企业发展,拓展新能源材料等品种,建立大宗商品供应链合作平台,促进行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年新增300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推动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联动发展,办好2023广州国际购物节、国际美食节等品牌活动,开展超300场促消费系列活动,打好“消费券+消费政策+促销活动”组合拳。做优首店(首发)经济、品牌经济、后街经济,全年引进广州首店30家、国际品牌20个。推动岗顶片区传统电脑批发市场继续向智慧消费体验中心、智能产品服务中心升级。搭建完善智慧商圈大数据平台,整合大型商业载体、高端酒店公寓等各类资源,创新提供文商旅体全场景智慧服务。培育壮大广州国际金融城商圈,加快鹏瑞集团等8个商业项目建设。
精准发力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用好“一重点项目一区领导”等服务保障机制,强化项目落地、开工、建设、竣工全流程跟踪服务,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攻城拔寨”推进145个区重点项目建设。建立“拿地即开工”保障机制,大力实行并联审批、信用审批,进一步加快规划、用地、环评、立项等审批手续,确保45个新开工项目早开工、早见效。多措并举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坚持前瞻思考、超前谋划,着力储备一批百亿级、十亿级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开发格局。
纵深推进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将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多措并举招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链主企业、骨干企业,掀起新一轮大招商、招大商热潮。加强“滴灌”招商,探索“链主点题、政府招引”,进一步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力争全年引进百亿级重点项目6个、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0个,注册(落地)项目165个,协议投资总额超560亿元。出台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用好天河“政企+”综合服务平台和政策兑现服务平台,大力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等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措施。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确保新增“四上”企业超1000家,力争新增上市企业3家。
(四)持续强化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高质量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将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
全力建设教育强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巩固提升“双减”工作水平。落实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天河外国语学校智慧城校区、广州中学凤凰校区加扩建工程(二期)等项目建设,全力推动清华附中湾区学校二期校区年内开工,新开办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幼儿园2所,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超5600个。发挥6个教育集团辐射带动作用,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
全力建设创新强区。市区合力推动“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建设,高标准运营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加快广州国际智慧创新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建设一批科创平台、孵化中心。全力支持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粤港量子物质联合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发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力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推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100家。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和服务,鼓励知识产权强企强园建设。
全力建设人才强区。全面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修订完善重点人才激励办法,新引进各类优秀人才超1万名、紧缺急需型人才800名、高层次人才约100名。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等重大平台,加快集聚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推动新设立一批博士后、博士工作站。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年提供人才公寓1100套以上。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企业承载创新人才主体作用,用好教育、医疗、人力资源、金融等服务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创”全链条人才服务品牌,让各类人才在天河成就事业、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