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保障建筑业健康发展。强化扶持服务力度,推动建筑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建筑业增加值总量达8.6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1%以上。推进马栈农贸市场、盛泗学府等房地产项目建设,支持本地建筑业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建筑业企业金融供给,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满足县域建筑业企业合理的流动性贷款需求;对暂时有困难但管理规范、信用良好的县域建筑业企业,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合理优化贷款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4.全面激发第三产业活力。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动营利性服务业、旅游业加快复苏,力争三产增加值总量达31亿元以上,同比增长5%以上。紧紧抓住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消费旺季的契机,定向投放消费券,在辖区内开展覆盖汽车、鞋服、餐饮、家电及家居建材等多个重点领域的系列促销活动,进一步挖掘消费点和增长点,释放消费潜力。加快推进重点茶企、茶本酒厂、桑果酒厂、德亿兴等工业企业产销分离;加快迎晖山庄住餐分离,充分挖掘一批条件成熟批零住餐企业培规入统。依托县城夜景灯光和服务功能,在茶产业园商业区打造美食一条街,支持酒吧、KTV、网吧、影院等延长营业时间,提升夜间消费活力。围绕“两园一山一古城”,丰富景区业态,办好特色活动,积极发展“候鸟型”康养旅游和“民宿型”旅游;推进浩坤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力争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
5.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5%以上。抢抓国家加大政府投资规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紧盯产业转型、大健康、生态环保、乡村振兴、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高标准策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最大程度争取优质项目进入自治区、百色市重点项目盘子,最大程度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完善并联审批、专班推进、督查通报等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巴马经凌云至田林高速公路、绿色高端家居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黄桶至百色铁路(凌云段)、沙里至彩架村排涝二期工程等项目早日开工;确保年内新建续建重点项目90个以上。强化要素保障,打好预算内投资、债券资金、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组合拳”,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破解征地拆迁难题,盘活存量土地,保证项目建设用地。
(三)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开放,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坚持以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破除机制障碍,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外向活力,推动凌云高质量融入新发展格局。
1.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服务为先”,扶持本地企业与招引企业并举,营造重商、亲商、安商良好氛围。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枚公章管审批”“极简审批”“容缺审批”等机制,优化群众和企业办事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将营商环境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对在营商环境工作中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健全融资、用工等对接机制,努力破解企业要素成本高、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促进诚信守法、规范经营,营造公平公正法治市场环境。
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对振凌公司实行更为严格的经营考核,督促振凌公司发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主力军作用,实现明显盈利。加强财税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效益,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加快供销社转型升级,推进全县农村寄递物流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
3.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精准对接战略布局,深度融入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打造试验区和革命老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以粤桂协作为契机,探索与盐田区对口协作新模式、新领域,多渠道共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红利。以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掀起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热潮,力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突破14亿元、增长10%以上。
(四)全力以赴推进科教振兴,在推动创新发展上释放更大动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全力办好教育事业。坚持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完成县四幼以及乡(镇)公办幼儿园改扩建工作,加大村级幼儿园建设力度,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学率。坚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办好边远地区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全力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学生学习成绩。坚持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统筹抓好教学管理,减少生源外流,争取凌云中学高考一本上线突破50人、本科率突破60%。坚持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不断促进产教融合,提高职校学生升学人数。深入实施“县管校聘”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盘活教师资源,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增强教师队伍的内生动力。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化政策扶持,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建立健全机制体制,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做实做强凌云产业科创实验室,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增加产业附加值。
3.着力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引凤回巢”“引凤来凌”工程,加强和区内外大学和中高职院校合作,订单定向培养教师、医生、农林水专业技术人员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用好科技特派团力量,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