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8日)

  推进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压舱石作用,落实“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要求,在加快现有项目建设的同时,再谋划推进一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创建交通强省试点城市,加快推进梅龙高铁、瑞梅铁路和汕梅(汕昆)高速改扩建项目建设,争取动工建设梅武高铁、大丰高速等项目,扎实开展梅漳高铁、蕉岭货运铁路、大潮疏港铁路、梅县至永定(上杭)高速、潮州至南昌高速(梅州段)、梅州至泉州高速、五华至紫金高速等前期工作,拓宽梅州机场航线网络,加密建设融湾出省出海大通道。提档升级国省道,加快建设美丽公路、智慧公路。加快推进大埔电厂二期建设,支持现有煤电企业依法合规扩大产能;整合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建设光伏、风电等项目,抓好一批输变电工程、天然气主干管网“县县通”及配套管网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五华新型储能产业园、梅蓄二期建设,启动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扎实推进五华城乡供水一体化升级改造工程、大埔茶阳防洪工程、丰顺水系连通水美乡村和教堂水库等项目建设,争取年底新建平远大坑头水库、动工兴宁石壁水库增效扩容工程。抓好5G基站、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建设,谋划建设广东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灾备中心(梅州市分节点),开展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动融入“数字湾区”。

  (二)着力打好实体经济倍增主动战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落实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对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做强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打造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加快一批重点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致力发展钙基硅基精深加工及应用、陶瓷及标准化瓷泥深加工等产业。紧抓工业投资,新上一批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推进100家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力争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均增长15%。坚持分类指导、分头推进,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新增上规企业100家以上,力争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有新突破。

  坚持招大引强。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压实驻外招商队和各县(市、区)等主体责任,瞄准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靶向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飞地招商。深入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以商引商引进一批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暖企、稳商行动,鼓励并扶持本土企业增资扩产,促其做大做强。力争全年引进6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投入110亿元以上,各县(市、区)分别引进1个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全市争取引进2个投资超50亿元的大项目。抓好梅州综保区招商引资,实现量和质双提升。

  稳定和扩大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推出更多定制化消费产品,支持住房、汽车、家电、零售、餐饮、文旅等消费。拓展梅州小吃、手信等品牌市场,在江北老城区连片打造“老字号一条街”“非遗一条街”,全市创建1-2个省级以上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持续活跃内贸流通市场,推进名优特产入驻电商平台,建设农林产品交易平台和电商产业园。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举办系列高水平运动赛事,促进体育消费。

  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落实资金、土地、用能、排污总量等要素硬指标,倾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行“标准地、带项目”供应、“交地即开工”,高效配置新增工业用地。加大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力度,各县(市、区)常年保持300-500亩连片熟地储备。深化存量用地盘活,完成省下达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年内垦造水田6000亩,处置低效工业用地2900亩。全面加强政银企合作,优化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运行机制,降低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发展产业链金融,推动金融更大力度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坚持用政策谋项目、用项目争政策,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更好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项目和资金支持。

  (三)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落实创新普惠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融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整合集聚科创优势资源,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合作对接,推动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科技型企业。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伐。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完善成果转移服务机制,建设市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推动市农林科学院创建“嘉应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柑橘种质资源圃等科研创新平台。推动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科技型企业6家以上。推动市医学科学院建设高水平临床科研型机构。用好嘉应学院创新资源,建设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和中心,深化校企共建,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地。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新时代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人才振兴发展试点,增创人才发展新优势。落实“1+N”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五大人才计划,全面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聚焦实体经济、重点产业和乡村振兴,引进和培养更多人才。推进人才驿站赋能提质,优化人才服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四)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nan/503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