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推广点状供地工作做法,大力发展油茶、丝苗米、茶叶、南药等优势特色富农兴村产业,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让农村更宜业。深化农村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争创“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创建全国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2个,建设行政村单改双等农村公路579公里,改造危桥59座;持续推进农村破旧泥砖房清拆扫尾攻坚,开展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整治等工作,改造25%以上存量问题厕所,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0%、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全域实施“五美”专项行动,确保每个县区1条乡村振兴示范带、50%以上美丽乡村风貌带或美丽乡村精品带初见成效;强化农房规划建设管控,塑造客家特色乡村风貌,让农村更宜居。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化阵地作用,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让农村更和美。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五)以扩需挖潜为支点,更有力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投资、消费作用,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不断释放发展潜力。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全力推动晟源永磁、岑田抽水蓄能电站等195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32亿元。争取专项债券资金64.5亿元,加快62个专项债券项目建设,推动有效投资稳步增长。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丰富民间资本投资场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项目,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持续实施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机制,推行“承诺制”及重点项目前期工作标准化指引。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库,围绕“五大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下大力气谋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接续有序、滚动发展的重点项目工作局面。
持续激发消费活力。实施促消费专项行动,推动大宗商品消费,谋划开展汽车、石油、家电促销活动,继续举办文旅消费季系列活动,打造惠民消费月、悦购悦有等消费品牌,培育消费新模式。深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推动“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发展直播带货,拓宽农特产品销路。开展商贸企业上限入库培育工作,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活力、增长潜力和竞争实力的商贸企业,推动商贸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坚基商圈、新港镇碉楼社区美食街等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作用,推动消费载体提质升级。支持住房改善消费,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推动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加快剥离“两非”,有效清退“两资”,鼓励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企业信用等级,提升国企投融资能力。大力盘活国有土地等闲置资源,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支持国有企业依法参与矿产资源开发及重大基础设施、工业厂房等领域建设,推动国有资本向民生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做大做强核心业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完善投资监管工作机制,健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党政领导挂钩联系、服务企业联席会议、与企业家定期座谈以及企业建议“直通车”等制度,探索市县联动包干、分级分类办理、挂点服务干部考评等机制,完善企业专席制度,高效服务企业发展壮大。落实省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补助资金政策、市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等,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完善政银企沟通协调机制,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健全企业用工问题监测预警和及时响应机制,引导外出劳务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努力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六)以城市提质为切入,更有力提升中心城区宜居宜业水平。坚持以人为核心,科学建设、增强功能、提升品位,推动城市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优化城市规划。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加快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古竹片区、埔前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内规划覆盖率100%。大力推进老城区内涵式发展,推动钓鱼台片区与水经济产业园产城融合发展,统筹东源县城与市区北部联动发展,推动江东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尊重城市发展的内在秩序和规律,注重在城市建设中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
完善城市功能。建成华达街、雅居乐、江源小学、中山大道等4座人行天桥,推动学府大桥动工建设,加快源城区城市提质工程、江东新区紫金桥北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推动智能化停车场、新能源充电桩等设施建设。推进市区中心城区备用水源项目、市区新水厂建设,新改建市区供水管网32.5公里。推进益民街升级改造和新江市场、穗香街排水改造,开展30个老旧小区改造。积极迎接国家园林城市复查,改造提升一批公园广场,加大重点部位补绿植绿护绿力度。构建城市慢行系统。
提高治理水平。加快“智慧城管”建设,推动城市运管服务平台等项目加快建设,优化交通信号灯管理,提升市政设施管理智能化水平。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实施新时代河源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持续深化“创文十大专项整治”“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强化交通秩序、市容环境整治,健全门前三包等管理机制,规范街道门牌设置,丰富和提升城市文明内涵。提升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置能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提高居民分类意识,逐步完善示范片区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