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广西) 柳州市城中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三)坚持全域统筹、建管并重,加快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重点开发、形象提升、空间拓展同步推进,推动各项政策落地,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提升城市发展动力、承载能力和品质内涵。

  推动城区扩容提质。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步伐,实施老旧小区、小街小巷改造及小区治理等重大民生服务类项目,增强城市承载能力。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推动中信银行片区、峻岭厂生活区土地熟化项目,拓展城建空间。实施城乡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升级工程,加快推动桂柳路北片区和静兰片区路网建设,畅通城区“血脉”。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争创城市管理“金壶杯”为抓手,加强辖区市容市貌管理,加大“五车”整治力度,完善道路扬尘管控机制,全面提高城市高效管理水平。重点推进皇娘山周边违法建设治理工作,严格开展无违建社区管控工作。充分发挥环江旅游执法中队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模式,提高执法标准化水平。探索实施环卫市场化服务模式,抓好城乡清洁工作,加大环卫智慧化管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强化生态保护能力。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合理规划资源的开发利用,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和生态保护制度。扎实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进一步巩固整改成效,坚决防止问题复发和反弹。构建城中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从源头管控噪声油烟污染难题。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执行“河长制”“林长制”,全面推行“田长制”。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广泛开展节约资源活动,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积极协助柳州市“公园城市”建设,增加人均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绿化景观品质。

  (四)坚持目标导向、立足实际,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全面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绩效考核指标为导向,立足城中实际,整合发展资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推动农业精品化成势见效。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新建东流屯泉水水产养殖基地、牛姆坪茶园等特色农业示范点,创建自治区级特色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继续打造深水屯草莓种植示范园、柳州·樱花谷休闲农业园、深水屯文弘耕读园三个示范园。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抓手,精心打造地域特征显著、品质特色明显的农业品牌。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面实施农村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提质升级工程,把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互联互通。加快农村产业路建设,实施乡村绿化美化亮化行动,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业农村各领域改革,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大活力。加大农村产业用地保障,深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持续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增量提质。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监督执法机制。

  (五)坚持厚植福祉、人民至上,全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始终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办好群众关切的“身边事”,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升基本民生保障能力,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扩大困难群众救助覆盖面。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加强劳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做好治欠保支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十四五”普惠托育服务扩容和托育建设专项工程,促进婴幼儿照护工作顺利开展。推进社会事务稳步发展,持续做好婚俗改革各项任务。支持青年全面发展,建立健全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对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犯罪的惩治打击力度,推动涉案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落实。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打造富有城中特色的高品质教育,争创广西基础教育最强区。加快基建项目进度,新建学院路小学、文博小学等4所学校,改扩建一批学校宿舍楼,计划新增约7200个学位和4100个床位。打造学区制“教研奋斗共同体”,开发和培育精品课程,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依托城中区基础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智慧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争取“智慧教育”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动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继续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压实“四方责任”[10],落实“四早”要求[11],坚持人物同防,扎紧扎牢疫情防控每一道防线。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能力提升,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医疗集团+养老院”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医疗集团建设。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强基层机构标准化建设、基层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化公共卫生建设,扎实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好职业病防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工作制度。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围绕城中区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政策激励,引进技术实力强、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高的科技企业,助力产业园发展。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积极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继续支持科技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增强人才新政的政策作用,聚集一批高层次人才来城中创新创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nan/44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