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聚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着力乡村全面振兴,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千方百计保粮食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只增不减。全面完成存量撂荒地复耕复种任务,建成高标准农田4480亩。实施种业翻身仗攻坚行动,加快良种推广和成果转化,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全力抓好“米袋子”“菜篮子”“茶罐子”工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粮食和物资储备能力。
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财政投入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及时落实帮扶政策。全面对接新一轮深圳坪山对口帮扶,深入推进驻镇帮镇扶村,持续对接“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青梅、油柑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做大做强做优青梅、油柑、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一县多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环海农牧和天种生猪养殖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民宿文宿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都市农业、现代精品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聚焦“八个美丽”,深化开展“九大攻坚”行动,精心做好“四篇文章”,分层次、高质量、高标准推进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加快村庄规划修编,优化农房规划选址,强化用地管理和风貌管控,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削坡建房行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向品质提升迈进,实施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推动河口美丽圩镇省级示范点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改造质量,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0%以上。大力推进村内道路硬底化,开展村庄“洁化、绿化、美化”行动。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加强乡村治理。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网格工作平台,逐步健全村级组织体系。全面推广使用“善美村居”小程序。落实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加强农村文化引领,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供“菜单式”“订单式”“定制式”服务,推出更精准、更多元、更丰富的服务项目和文化产品。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乡风文明提升。
三、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擦亮生态文明新底色
全力做好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力度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13个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全力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遏制污染增量、削减污染存量。加强重点行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监管,严格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抓好大气污染源综合整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大危险废弃物各环节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生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推进生活垃圾收运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融合。完成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填埋场封场工程。
加强生态文明保护和建设。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落实“河(库)长制”“林长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全民节水行动,持续优化农业用水结构。做好国家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增绿增效行动,全年完成造林5800亩、森林抚育16000亩。依法依规有序推进桉树人工林退出。推进岳溪公园、火山嶂公园建设。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抓住省支持我县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机遇,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种路径。推动县级温室气体试点清单编制工作,积极遴选申报碳普惠核证减排量项目,努力增加森林碳汇。广泛开展生态乡镇以及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带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碳减排工作。探索建立GDP与GEP双考核体系,力争打造全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地。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争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两山”实践“陆河样板”。
四、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着力补齐短板弱项,满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新期盼
坚持不懈抓好疫情防控。牢固树立坚持就是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严防死守、科学精准、抓实抓细,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用好“四轮驱动”和“四人小组”机制,坚持“人、物、环境”同防,持续抓好重点人员、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重点环节管理,完善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应急指挥体系,不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加快健康驿站、方舱医院等项目建设,推进全人群疫苗接种“应接尽接”,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
保障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坚持就业优先,深化落实省“促进就业九条”3.0版,不断完善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持续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大力推动镇村引进培育中小微企业,努力让更多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50人以上。积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坚持就业促进、创业提升、盘活农村资产、强化兜底保障多管齐下,着力提高居民“四项收入”,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