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聚力生态文明建设,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环境是发展的第一保障。我们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双碳”目标,推动污染防治,开展绿化修复,建设生态寿阳。
一是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扎实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寿阳行动,做好能耗“双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推动寿阳化工环保工艺改造,完成南娄水泥粉磨项目超低排放改造,坚决严管严控超标排放,守牢绿色发展底线。
二是持续推动环境污染防治。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快实施平头、平舒分布式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项目,空气质量退出全省后20位。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推动污水处理厂改制提标,对25座农村污水处理站统一托管运维,加快白马河潜流湿地建设,全域地表水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以上。提升固废治理效果,重点加强煤矸石综合治理和规范处置,坚决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持续推动生态绿化建设。大力弘扬“雒官精神”,继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攻坚行动,重点抓好总投资3.2亿元的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石太高铁沿线生态廊道建设等项目,完成人工造林9.8万亩、退化林修复2万亩、封山育林2.2万亩、人工种草5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再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
(七)统筹城乡一体建设,创优高质量发展环境。
新型城镇化是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要统筹城乡实际,一体推动规划、基建、管理水平提质提效、上档升级,让城乡群众共享优质新生活。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县城要拉大城市框架,开发西部新城,加快编制4350亩西部新城控制性规划,围绕加密路网、提升服务、腾退空间、集聚人气四个方面破题,打通黄门街西路,搬迁中储物资库,配套建设学校、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动西部新城蓝图变现实。乡村要坚持特色化、实用化原则,每个乡镇选拔2个以上行政村开展乡村发展整体规划,选好产业路径,建好美丽乡村。
二是加快基础建设。重点聚焦“三带绕城”,让县城增颜值、提品质。“路带”要打通内外绕城双循环,内环北联旧307国道,西抵黄门街西路,南至城市快速路,东接滨阳路、安定街;外环连通实施灵芝故里旅游路、祁寯藻故里旅游路、307国道改线及东西连接线工程;同步连通总投资200亿元的“一路九线三区”,全面优化城乡路网,便捷出行交通。“绿带”要实现环城林带大贯通,完善植物园、灵芝公园、森林公园,新建石板沟湿地公园、司家沟绿地公园。“水带”要打造环城水系景观带,城南提质白马河,城东治理东梁河,城西完善三河汇流,城北打造曹河源头湿地,营造山美水美生态美的城市画卷。
三是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双城”联创,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引深“多勤合一”,加强社会化服务考核,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抓好总投资4亿元的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年内回迁安置楼主体竣工;加快“三馆一院”和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再建一批免费停车场、便民服务点,不断满足市民高品质生活需求。
(八)坚持保障改善民生,彰显高质量发展成果。
民生是发展的第一要义。我们要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坚决守好安全底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将改革发展的红利更多、更快、更公平地普惠于民。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开展“增岗、提能、维权”三项行动。引深“增岗行动”,发挥“零工市场”功能,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新增8000个就业岗位。实施万人培训、千人就业工程,探索“线上+线下”技能培训模式,提升全县劳动力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持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引导农民工、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参保,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基层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启动城中小学、太晋融合区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和2所城区幼儿园建设,同步推进职业中学新建和寿阳五中改建,完成6所乡镇学校改善提升和寿阳一中设施翻新,以教育硬投资全面优化学校布局,大力提升教育实力。统筹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全力做好硬件设施、课程改革、学校管理、教育评价、师资力量等工作;增建5个名师工作室,出台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和奖励办法,着力打造一批教学新成果。持续巩固“双减”成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确保达标全覆盖。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大力支持山西交控现代交通产业学院建设,推动与职业中学联合办学,建立教学实训一体化培训基地。
三是全力建设健康寿阳。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周边大医院的合作,积极开展协作医院、专科联盟和科室托管等工作,把县医疗集团打造成省内知名的特色优势专科医院。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80%的乡镇卫生院达国家基本标准。加强村卫生所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用,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15分钟通达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四是持续强化社会兜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取消户籍限制政策,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确保参保率达95%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做好“三类户”326户637人的防返贫动态监测,确保稳定脱贫人口社会保险参保率100%。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健全社会保障对象人员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应纳尽纳。制定完善“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托育服务,增加普惠服务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