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我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要持之以恒培育新动能,久久为功构筑新支撑,让浮山的产业长板更长、优势更优。
(二)狠抓市场体系建设,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坚持不懈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
推进市场主体培育。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确保助企纾困、创业创新、贷款融资、减税降费、技能培训等扶持政策精准惠及中小微企业和广大个体工商户;扎实做好复工复产、个转企、小升规等工作,鼓励“人人下海、户户经商”,推动市场主体扩数量、提质量、增效益、优结构。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培育引进品牌电商企业,培养本土电商人才,提升服务运营和网红带货能力,力争全年电商销售收入突破2000万元。推动特色专业镇发展,充分挖掘我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历史传承优势,围绕制造业、特色轻工业、特优农业、文旅康养等领域,加大科研、技改等竞争性支持奖励,强化金融、人才、用地等要素保障,持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争1-2个特色专业镇进入市级培育库。
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证照分离”“一业一证”“一件事一次办”,设置“办不成事”窗口和热线。完善县乡村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办理,持续扩大“秒批”“秒办”和“网上办”“指尖办”范围。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要素跟着项目走”“领办+代办+专办+一网通办”,产业集聚区内做到一般工业项目全承诺无审批、拿地即开工。持续开展入企服务,常态化开展“早餐会、下午茶、夜沙龙”及各类政银企对接活动,坚持“解难题、理旧账、清欠帐”,跟踪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企业家愿意到浮山投资、放心在浮山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巩固拓展人口小县改革成果。扎实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持续探索推动政府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运行更加高效的工作机制;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厘清执法边界,规范办案流程,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资监管机构-国运公司-国有企业”管理运行新模式,逐步划转整合县属11家国有公司,清算注销其余国有企业,推进城乡水务发展公司、发展与建设有限公司等实质性整合;鼓励国有企业通过协议转让、无偿划转、资产置换、联合整合等方式,盘活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规范运营、保值增值。抓好财税金融改革。完善预算、绩效、监督“三位一体”,提升预算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探索林权、水权、排污权、特许经营权等质押担保模式,服务恒锦盛股份公司做好上市挂牌前期准备工作。推进“三块地”改革。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准备工作,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实施农业生产托管3.8万亩以上。同时,在教育、卫生、基层社会治理等改革领域取得新突破。
各位代表,市场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把市场体系建设好、市场主体培育好、营商环境优化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县域经济活力!
(三)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持续精准扩大有效投资。牢固树立项目是第一支撑的理念,坚持不懈抓大项目、大抓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断夯实项目盘子。认真落实“项目建设年”各项部署要求,大力推动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今年共谋划实施重点项目30个,总投资139.5亿元,年度投资19.1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4个,投资占比60%。充分发挥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重大项目推进和服务专班、大事要事协同推进专班职能,扎实做好重点项目全程跟踪服务,推动更多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继续做好项目谋划,密切关注国省最新政策,抢抓机遇,实施全年项目滚动储备计划,确保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进入省、市级战略笼子、资金盘子和规划本子,争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工程建设,力争全年储备项目投资动态保持在100亿元左右。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按照县委“双招双引”部署要求,坚持全员招商,招大商、引强商。今年政府班子成员每人争取至少对接1个投资额不低于5000万元的项目,带动形成人人参与招商、人人开展招商的浓厚氛围。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完善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和奖励机制,宣传表彰招商引资先进个人,形成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依托我县资源、区位、新能源等比较优势,探索实施“政府+链主企业+产业园”招商模式,聚焦晋鑫、临汾染化、苏晋产业园等“链主”企业,动态完善招商图谱,灵活采取以商招商、以链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积极引进上下游产业,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性和成功率。
切实做好项目要素服务。坚持工作围着项目干、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随着项目转,持续强化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项目用地。用好国家用地计划指标增存挂钩、简化用地预审阶段审查等政策,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用地供应体系,持续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全年供给“标准地”1800亩以上。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坚持将资金优先用到开工项目上,避免“资金等项目”和“项目等资金”;做好重点领域项目包装打捆,加快前期手续办理,提高项目成熟度,全年争取各类资金3亿元以上。提高审批效率。开辟绿色通道,做到联合办公、并联审批,容缺受理、提速办结,以高效率审批服务保障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