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才服务兴。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打造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和新农人。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专家智库作用,总结推广“科技小院”“金叵罗11队”等经验模式,完善乡村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加强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培养。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人才引进及创业政策,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
推动文化文明兴。加强红色文化、长城文化、水库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打造特色文化街区、长城人家、古堡人家、红色人家,培育发展特色文创产业和研学旅游基地。利用好文旅推介会、长城文化节、长城书院、鱼王美食文化节、北京网红打卡地评选等节庆活动和推荐平台,开发“密云礼物”,宣传推介密云,讲好密云故事。持续深化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深入开展邻里守望相助活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村群众文明素养。
推动生态环境兴。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强化村庄风貌、建筑风格管控引导,统筹地下、地上、空中工程项目实施,完成70个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交通路网、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物流体系建设,全面实施16个镇132个村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实施山区农村供水工程,力争解决10个镇77个行政村157个自然村群众饮水问题。持续实施农村地区冬季取暖“煤改电”工程,完成40个村庄1.6万户群众清洁取暖任务,实现全区冬季取暖“无煤化”目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抓好垃圾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推动组织机制兴。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力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凝聚力。深化实施1+9+N“组团式帮扶协作”机制,完善农户+合作社+公司利益共同体,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推进乡村依法治理,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技指导,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增加“绿岗”就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四)围绕宜业宜居宜游目标,建设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整治背街小巷,改善社区环境秩序,全面提升创建质效,让城乡“有面子更有里子”。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持续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开展老楼电梯加装,房屋漏雨修缮、电动车充电桩安装、燃气配件换装等工作,完成5栋危楼翻建主体结构建设。全面提升群众居住体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促进源头分类习惯养成,实施物业管理“红黑榜”制度,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建立环境巡查和城市体检机制,推动西大桥、溪翁庄、大小王3个项目和长安小区东地块、鼓楼西区南侧地块等回迁安置房开工建设,完善新刘回迁项目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全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增加镇村线网覆盖率,扩大共享单车投放规模,完成启源二街等6条照明工程建设,方便群众出行。持续开展交通运输行业安全大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营运、擅自改装和超重超标超速等违法行为,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有序。
持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水平。坚持规划引领,完成镇域规划和街区规划编制、申报、审批工作。巩固提升“基本无违建区”创建成果,开展公共公益类违法建设专项整治,严控新增各类违建。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推进新城周边地区雨污管网建设,保障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优化完善路网结构,编制推进南部绕城线方案,完善城南地区干线路网,加快推进新北路东延、密兴路建设和密三路扩建工程,提升路网通行能力。启动兵马营等5个110千伏电力工程、巨各庄天然气站建设。强化城区道路、排水、照明等市政设施巡查养护,完成城区积水点一期治理工程,推进老旧小区地下管线改造,新建48台电动汽车充电桩,确保市政设施完好率。全力推动“拔钉子”专项行动,为项目落地、土地上市和民生改善提供用地保障。
(五)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继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建区域高质量教育体系,积极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大与市区名校结对合作力度,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深化干部教师轮岗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做好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验收准备工作。加快推进密云一小综合楼、檀营小学、朝阳滨河学校一期、第七小学、第八中学等新建、改扩建工程,全力保障学位供给,巩固提升群众满意度。
持续推进健康密云行动。深化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分级医疗机制,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拓展互联网医疗应用。积极推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密云院区三级医院创建,安定医院与区精防院深度融合共建,加快区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选址迁建,完成康复医院改造并投入使用。加快檀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运行机制,提高基层诊疗机构防治和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区-镇-村”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完成区医院感染楼改扩建和ICU扩容提升工程,建设高素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改善优生优育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需求。